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9页 |
一、 绪论 | 第9-14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11-13页 |
1.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2.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三) 论文创新点 | 第13-14页 |
二、 民办高校及绩效管理相关理论探析 | 第14-20页 |
(一) 民办高校的界定与性质 | 第14-15页 |
1.民办高校的界定 | 第14页 |
2.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的区别 | 第14-15页 |
3.民办高校的性质 | 第15页 |
(二) 绩效及绩效管理相关理论 | 第15-18页 |
1.绩效及绩效管理的概念 | 第15-16页 |
2.绩效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 第16页 |
3.绩效管理的主要方法 | 第16-18页 |
(三) 民办高校实施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 第18-20页 |
1.绩效管理的对象是人 | 第18页 |
2.理念适合于教师管理 | 第18页 |
3.发挥教师的人力资源作用 | 第18页 |
4.增加教师队伍的归属感 | 第18-19页 |
5.有助于科学地评价教师 | 第19-20页 |
三、 平衡计分卡及其在民办高校绩效管理中的适用性 | 第20-28页 |
(一) 平衡计分卡的概念引入 | 第20页 |
(二) 平衡计分卡的内容 | 第20-22页 |
1.财务维度 | 第20页 |
2.顾客维度 | 第20-21页 |
3.内部流程维度 | 第21页 |
4.学习与成长维度 | 第21-22页 |
(三) 平衡计分卡的运用局限 | 第22-24页 |
1.设计问题 | 第22-23页 |
2.控制问题 | 第23页 |
3.适用问题 | 第23页 |
4.指标问题 | 第23-24页 |
(四) 平衡计分卡在民办高校绩效管理中的适用性 | 第24-25页 |
(五) 平衡计分卡在民办高校绩效管理中的意义 | 第25-28页 |
1.为学校战略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 第26页 |
2.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 | 第26页 |
3.有利于学校的科学发展 | 第26-28页 |
四、 平衡计分卡理论应用的实证分析——以 S 高校为例 | 第28-46页 |
(一) S 学院简介 | 第28页 |
(二) S 学院绩效管理的现存问题 | 第28-30页 |
1.绩效管理与战略相脱离 | 第28-29页 |
2.混淆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 | 第29页 |
3.数据管理的基础薄弱 | 第29-30页 |
4.绩效考核结果使用不充分 | 第30页 |
5.缺乏对“顾客”的关注 | 第30页 |
(三) S 学院绩效管理平衡计分卡的设计 | 第30-46页 |
1.明确高校的战略与使命 | 第30-31页 |
2.设计具体评价指标 | 第31-40页 |
3.建立具体指标战略图 | 第40-42页 |
4.建立指标控制体系 | 第42页 |
5.实现指标量化并计算得分 | 第42-43页 |
6.分析结果 | 第43-46页 |
五、 平衡计分卡在民办高校绩效管理中实施的障碍及解决措施 | 第46-50页 |
(一) 平衡计分卡在民办高校中实施的障碍 | 第46-47页 |
1.开发和实施成本大 | 第46页 |
2.指标体系过于庞大 | 第46页 |
3.权重关系难以确定 | 第46-47页 |
4.因果关系太过复杂 | 第47页 |
5.指标量化实现困难 | 第47页 |
(二) 民办高校更好地应用平衡计分卡的措施 | 第47-50页 |
1.明确发展使命和战略 | 第47-48页 |
2.细化各部门绩效目标 | 第48页 |
3.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 | 第48页 |
4.注重结果反馈和沟通 | 第48-49页 |
5.不能忽视财务指标 | 第49页 |
6.及时更新平衡计分卡 | 第49-50页 |
六、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50-52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二) 未来建议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个人简历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