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脚隧道涌水突泥段结构受力与变形特性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隧道工程概况 | 第16-27页 |
2.1 概述 | 第16-18页 |
2.1.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6-17页 |
2.1.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7-18页 |
2.2 涌水突泥段围岩特征 | 第18-24页 |
2.2.1 弹性波法 | 第19-22页 |
2.2.2 电磁波法 | 第22-24页 |
2.3 涌水突泥原因分析 | 第24页 |
2.4 涌水突泥段处理措施 | 第24-25页 |
2.5 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隧道结构受力与变形现场测试 | 第27-49页 |
3.1 现场测试方案 | 第29-36页 |
3.1.1 测试内容 | 第29-34页 |
3.1.2 测试仪器的保护 | 第34-35页 |
3.1.3 测试断面的选取 | 第35-36页 |
3.2 测试结果分析 | 第36-46页 |
3.2.1 拱顶下沉与周边收敛 | 第36-39页 |
3.2.2 围岩与初支之间的接触压力 | 第39-40页 |
3.2.3 初支与二衬之间接触压力 | 第40-41页 |
3.2.4 锚杆应力 | 第41-42页 |
3.2.5 钢拱架应力 | 第42-45页 |
3.2.6 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力 | 第45-46页 |
3.3 初支与二衬结构分担荷载比 | 第46-47页 |
3.4 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涌水突泥段结构受力数值分析 | 第49-60页 |
4.1 计算模型的构建 | 第49-54页 |
4.1.1 计算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49页 |
4.1.2 模型边界的确定 | 第49-50页 |
4.1.3 计算模型参数选取 | 第50-53页 |
4.1.4 施工工法模拟 | 第53-54页 |
4.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4-59页 |
4.2.1 隧洞围岩位移场分析 | 第54-56页 |
4.2.2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56-57页 |
4.2.3 初期支护受力分析 | 第57-59页 |
4.3 数值模拟与现场测试对比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安全性评价 | 第60-67页 |
5.1 围岩稳定性评价 | 第60-61页 |
5.2 初期支护安全性评价 | 第61-65页 |
5.2.1 围岩压力安全性 | 第61-62页 |
5.2.2 喷射混凝土安全性 | 第62-63页 |
5.2.3 锚杆安全性 | 第63-64页 |
5.2.4 钢架安全性 | 第64-65页 |
5.3 二次衬砌安全性评价 | 第65-66页 |
5.4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7-6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7-68页 |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