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一.钟敬文其人及思想发展过程 | 第10-22页 |
(一) 钟敬文学术研究的时代背景 | 第11-12页 |
(二) 钟敬文生平及其学术活动 | 第12-22页 |
1.钟敬文进行民间文艺学研究的准备阶段(1920年——1928年秋) | 第13-15页 |
2.寓居杭州,进入学术的第一个丰产期(1928 年秋——1937 年冬) | 第15-19页 |
3.战争时期,兼收并蓄,思想走向成熟(1937 年冬——1949 年春) | 第19-20页 |
4.建国初期,学术的短暂繁荣(1949 年——1957 年) | 第20页 |
5.晦暗岁月的沉潜(1957 年——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 | 第20-21页 |
6.新时期的恢复与重建(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 第21-22页 |
二.钟敬文民间文艺学理论的建构 | 第22-36页 |
(一) 民间文艺学学科概念的提出 | 第22-25页 |
(二) 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艺术特征 | 第25-30页 |
1.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文学 | 第27-28页 |
2.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性、传承性和变异性 | 第28-30页 |
(三) 钟敬文民间文艺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 第30-36页 |
1.资料收集采取以忠实记录为原则的田野作业方法 | 第30-32页 |
2.具体研究中采取的方法 | 第32-36页 |
三.钟敬文对民间文艺学学科的建设与贡献 | 第36-39页 |
(一) 加强民间文艺学史的建设 | 第36-37页 |
(二) 重视民间文艺学的教育工作 | 第37-38页 |
(三) 重视期刊与学术团体的建设 | 第38页 |
(四) 倡导国内外学术交流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2页 |
注释 | 第42-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