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8-20页 |
1.3.1 创新点 | 第18页 |
1.3.2 不足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36页 |
2.1 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关系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2.2 货币政策的反周期调节 | 第23-27页 |
2.2.1 反周期货币政策的国外研究 | 第23-25页 |
2.2.2 中国反周期货币政策的相关研究 | 第25-27页 |
2.3 反周期调节的条件 | 第27-29页 |
2.4 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的理论指导 | 第29-31页 |
2.4.1 IS-LM模型 | 第29-30页 |
2.4.2 AD-AS模型 | 第30页 |
2.4.3 模型的局限 | 第30-31页 |
2.5 中美货币政策的比较 | 第31-34页 |
2.5.1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比较 | 第31-32页 |
2.5.2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比较 | 第32-33页 |
2.5.3 货币政策工具比较 | 第33-34页 |
2.5.4 货币政策指导思想和方针 | 第34页 |
2.6 评述 | 第34-36页 |
第3章 运用综合模糊理论分析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条件 | 第36-46页 |
3.1 综合-模糊理论的介绍 | 第36-43页 |
3.1.1 影响因素的选择:先天《易》范式 | 第37页 |
3.1.2 因素不确定性的度量:模糊数学法 | 第37-38页 |
3.1.3 信息不完全的度量:灰色数学法 | 第38-39页 |
3.1.4 单一因素判断:笛卡尔坐标的应用 | 第39-41页 |
3.1.5 不同因素权重的确定:择优比较法和同等重要法 | 第41-42页 |
3.1.6 综合判断 | 第42-43页 |
3.2 基于综合模糊理论的货币政策实施条件的逻辑假设 | 第43-46页 |
第4章 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条件的实证研究 | 第46-151页 |
4.1 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条件逻辑假设验证 | 第46-144页 |
4.1.1 货币政策实施条件分段分析验证 | 第46-142页 |
4.1.2 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条件的假设验证总结 | 第142-144页 |
4.2 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条件的综合模糊分析 | 第144-146页 |
4.3 基于综合模糊理论的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条件的计量检验 | 第146-150页 |
4.3.1 样本选取和数据处理 | 第147-148页 |
4.3.2 回归结果 | 第148-150页 |
4.4 小结 | 第150-151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1-153页 |
5.1 总结 | 第151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151-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57页 |
附录一 | 第157-162页 |
附录二 | 第162-165页 |
致谢 | 第165-16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