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1.2.1 流动人口 | 第9页 |
1.2.2 居住行为 | 第9-10页 |
1.2.3 居住行为空间 | 第10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0-1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2 流动人口居住行为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2.1.1 20 世纪60 年代之前,主要用生态学视角进行研究 | 第12页 |
2.1.2 20 世纪60 年代至80 年代,主要从新古典经济学、行为角度进行研究 | 第12-13页 |
2.1.3 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主要用新经济迁移理论研究居住过滤、空间剥夺 | 第13页 |
2.1.4 20 世纪90 年代之后,主要从居住满意度视角进行研究 | 第13-14页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2.2.1 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关注流动人口就业和生存 | 第14页 |
2.2.2 20 世纪 90 年代至2000 年,关注流动人口城市空间分异,占据于城乡结合部 | 第14页 |
2.2.3 2000 年以后,关注流动人口居住分异与社会空间极化 | 第14-15页 |
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 第15-16页 |
3 数据来源 | 第16-17页 |
3.1 调查内容和目的 | 第16页 |
3.2 调查对象和方法 | 第16-17页 |
4 宁波市流动人口的总体特征 | 第17-21页 |
4.1 增长呈现阶段性特征,2000后迅猛增长 | 第17-18页 |
4.2 以省际迁移为主 | 第18-19页 |
4.3 以青壮年为主 | 第19页 |
4.4 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 | 第19-20页 |
4.5 以务工经商为主 | 第20-21页 |
5 流动人口居住调查点概况 | 第21-22页 |
6 流动人口择居行为 | 第22-26页 |
6.1 举家迁移为主 | 第22页 |
6.2 以租房为主 | 第22-23页 |
6.3 寻房途径多样化 | 第23页 |
6.4 优先考虑环境、租金 | 第23-24页 |
6.5 居住与工作的决定关系因区域不同而有所区别 | 第24-26页 |
7 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分异 | 第26-32页 |
7.1 住房开支从市中心向远郊依次降低 | 第26页 |
7.2 人均居住面积小 | 第26-27页 |
7.3 住房配套设施不完善 | 第27页 |
7.4 住房周边商服设施比内部配套设施完善 | 第27-28页 |
7.5 邻里联系郊区多于市中心 | 第28-29页 |
7.6 出行以电瓶车为主且居住与工作具有高度一致性 | 第29页 |
7.7 居住时长影响搬家次数与搬家原因 | 第29-30页 |
7.8 住房满意程度较高 | 第30页 |
7.9 小结 | 第30-32页 |
8 流动人口居住行为空间质性研究 | 第32-65页 |
8.1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32页 |
8.1.1 研究对象 | 第32页 |
8.1.2 研究内容 | 第32页 |
8.2 访谈实录与编码 | 第32-61页 |
8.2.1 市中心——孝闻街老小区 | 第32-42页 |
8.2.2 近郊——桑家社区 | 第42-51页 |
8.2.3 远郊——庄市勤勇村 | 第51-61页 |
8.3 流动人口居住行为空间结构化分析 | 第61-65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1:流动人口在大城市居住行为空间研究问卷调查表 | 第69-72页 |
附录2:流动人口在大城市居住行为空间研究访谈提纲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