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石油烃厌氧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 第13-35页 |
·厌氧降解烷烃的微生物 | 第13-20页 |
·厌氧降解烷烃的硫酸盐还原菌 | 第13-16页 |
·厌氧降解烷烃的硝酸盐还原菌 | 第16-18页 |
·厌氧降解烷烃的产甲烷菌群 | 第18-20页 |
·其它厌氧降解烷烃的菌群 | 第20页 |
·石油烃厌氧降解过程的热力学 | 第20-23页 |
·石油烃厌氧降解过程的反应动力学 | 第23-24页 |
·微生物厌氧降解烷烃的机制 | 第24-27页 |
·富马酸加成反应 | 第24-26页 |
·羧化反应 | 第26页 |
·未知的途径 | 第26-27页 |
·含烃环境生物气化开采的物质基础及潜力 | 第27-32页 |
·烃的形成、分布及组成 | 第27-28页 |
·地表环境石油烃的厌氧生物降解 | 第28-29页 |
·油藏环境石油烃的厌氧生物降解 | 第29-30页 |
·含烃环境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30-31页 |
·充分利用烃降解产甲烷菌群 | 第31页 |
·油藏原油气化开采的潜力 | 第31-32页 |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子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研究思路 | 第33-34页 |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第2章 含烃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厌氧烃降解机制 | 第35-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40页 |
·实验样品 | 第35-36页 |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60页 |
·油藏环境细菌组成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 第40-49页 |
·油藏环境古菌组成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 第49-55页 |
·油藏环境的厌氧烃降解催化酶的功能基因(assA/bssA)多态性分析 | 第55页 |
·地表含烃环境的细菌组成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 第55-58页 |
·地表含烃环境的古菌组成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 第58-59页 |
·地表含烃环境的厌氧烃降解催化酶的功能基因(assA/bssA)多态性分析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3章 不同还原条件下厌氧烷烃降解群落结构 | 第61-7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实验样品 | 第62页 |
·厌氧烃降解菌群的富集培养 | 第62-63页 |
·化学分析 | 第63-64页 |
·DNA分析 | 第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三种还原条件培养过程中甲烷的生成 | 第64-65页 |
·三种还原条件培养过程中烷烃的降解 | 第65-66页 |
·三种还原条件富集培养过程中的微生物组成及功能基因多态性 | 第66页 |
·产甲烷还原条件下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66页 |
·硫酸盐还原条件下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66-69页 |
·硝酸盐还原条件下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69页 |
·富集培养过程中功能基因序列分析 | 第69-70页 |
·讨论 | 第70-72页 |
·不同还原条件下菌群结构的演变 | 第70-72页 |
·不同还原条件富集培养过程厌氧烷烃的降解途径 | 第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4章 油藏环境厌氧烃降解产甲烷体系的构建 | 第73-8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4-78页 |
·实验样品 | 第74页 |
·厌氧烃降解产甲烷菌群的富集培养 | 第74-75页 |
·化学分析 | 第75页 |
·DNA分析 | 第75-7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8-83页 |
·富集培养过程中甲烷的产生 | 第78-79页 |
·富集培养过程中烷烃的降解 | 第79-80页 |
·富集培养过程中的微生物组成 | 第80-82页 |
·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82-83页 |
·古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83页 |
·讨论 | 第83-85页 |
·烷烃降解产甲烷体系中微生物多样性 | 第83-84页 |
·厌氧烷烃降解途径及甲烷转化率的影响因素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地表含烃环境厌氧烃降解产甲烷体系的构建 | 第86-10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7-88页 |
·实验样品 | 第87页 |
·产甲烷菌群的富集培养 | 第87-88页 |
·化学分析 | 第88页 |
·DNA分析 | 第8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8-97页 |
·富集培养过程中甲烷的产生 | 第88-90页 |
·产甲烷富集培养过程中烷烃的降解 | 第90-91页 |
·产甲烷富集培养过程中的微生物组成及assA/bssA基因多态性 | 第91-95页 |
·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95-96页 |
·古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96-97页 |
·assA/bssA基因多态性分析 | 第97页 |
·讨论 | 第97-101页 |
·产甲烷富集培养过程中细菌的菌群结构变化 | 第98-99页 |
·产甲烷富集培养过程中古菌的菌群结构变化 | 第99-100页 |
·产甲烷富集培养过程中厌氧烷烃降解功能基因的变化 | 第100-101页 |
·石油烃厌氧降解产甲烷菌群的多样性 | 第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研究总结 | 第102-104页 |
·研究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