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9-12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9-10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第10-12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环境正义的产生与涵义 | 第13-22页 |
2.1 环境正义的起源 | 第13-18页 |
2.1.1 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 | 第13-15页 |
2.1.2 环境伦理学和现实的环境问题 | 第15-17页 |
2.1.3 环境正义的形成 | 第17-18页 |
2.2 环境正义的内涵 | 第18-22页 |
2.2.1 环境正义的内涵 | 第19-20页 |
2.2.2 环境正义的类型 | 第20-22页 |
第3章 当代中国的环境正义问题及其成因 | 第22-31页 |
3.1 现代化建设与环境正义的矛盾 | 第23-28页 |
3.1.1 区域经济差异与环境正义问题 | 第23-24页 |
3.1.2 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正义问题 | 第24-26页 |
3.1.3 社会群体利益差异与环境正义问题 | 第26-28页 |
3.2 当代中国环境正义问题的成因 | 第28-31页 |
3.2.1 社会经济结构的二元化体制 | 第28页 |
3.2.2 环境保护法规和生态补偿制度的缺位 | 第28-29页 |
3.2.3 社会环境保障机制落后 | 第29页 |
3.2.4 环境正义观念滞后 | 第29-31页 |
第4章 我国环境正义问题的解决途径 | 第31-38页 |
4.1 坚持经济领域改革开放,发展循环经济 | 第31-33页 |
4.2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和协调人们之间的分配制度 | 第33-34页 |
4.3 完善环境正义的保障机制 | 第34-36页 |
4.4 环境正义观的宣传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