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1 细胞膜系统与植物抗寒性 | 第12页 |
1.2.2 可溶性糖与植物抗冷性 | 第12-13页 |
1.2.3 可溶性蛋白与植物抗冷性 | 第13页 |
1.2.4 脯氨酸与植物抗冷性 | 第13-14页 |
1.2.5 过氧化物酶活性与植物抗冷性 | 第14-15页 |
1.3 叶绿素荧光技术在环境胁迫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 第15-17页 |
1.3.1 低温胁迫对植物光合特性影响 | 第16页 |
1.3.2 低温胁迫对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影响 | 第16-17页 |
1.4 苔藓植物及抗逆机制研究 | 第17-20页 |
1.4.1 苔藓植物简介 | 第17-18页 |
1.4.2 苔藓植物抗逆机制研究 | 第18-20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21页 |
2.2.1 低温胁迫后两种藓类植物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21页 |
2.2.2 低温胁迫后复温两种藓类植物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21页 |
2.3 测定方法 | 第21-26页 |
2.3.1 脯氨酸含量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2.3.2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2.3.3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2.3.4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2.3.5 丙二醛含量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2.3.6 叶绿素荧光特性测定方法 | 第26页 |
2.4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6-27页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62页 |
3.1 低温胁迫时两种藓类植物渗透调节物质变化 | 第28-34页 |
3.1.1 低温胁迫时两种藓类植物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第28-29页 |
3.1.2 低温胁迫时两种藓类植物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第29-30页 |
3.1.3 低温胁迫时两种藓类植物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第30-31页 |
3.1.4 低温胁迫时两种藓类植物 MDA 含量变化 | 第31-33页 |
3.1.5 低温胁迫时两种藓类植物 POD 活性变化 | 第33-34页 |
3.2 低温胁迫复温后两种藓类植物渗透调节物质变化 | 第34-52页 |
3.2.1 低温胁迫复温后两种藓类植物脯氨酸含量变化 | 第34-38页 |
3.2.2 低温胁迫复温后两种藓类植物类植物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第38-42页 |
3.2.3 低温胁迫复温后两种藓类植物类植物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第42-46页 |
3.2.4 低温胁迫复温时两种藓类植物类植物 MDA 含量变化 | 第46-49页 |
3.2.5 低温胁迫复温后两种藓类植物类植物 POD 活性变化 | 第49-52页 |
3.3 低温胁迫时两种藓类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变化 | 第52-58页 |
3.3.1 低温胁迫时两种藓类植物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Yield)变化 | 第52-53页 |
3.3.2 低温胁迫时两种藓类植物电子传递效率(ETR)变化 | 第53-54页 |
3.3.3 低温胁迫时两种藓类植物 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 Fv/Fm 变化 | 第54-56页 |
3.3.4 低温胁迫时两种藓类植物非光化学猝灭系数 NPQ 变化 | 第56-57页 |
3.3.5 低温胁迫时两种藓类植物 PSII 激发能捕获效率 Fv、/Fm、变化 | 第57-58页 |
3.4 低温胁迫复温后两种藓类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变化 | 第58-62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62-67页 |
4.1 讨论 | 第62-65页 |
4.1.1 低温胁迫及复温对两种藓类植物渗透调节物质影响 | 第62-64页 |
4.1.2 低温胁迫及复温对两种藓类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影响 | 第64-65页 |
4.2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附录 A 苔藓照片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