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网络借贷平台信用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文献 | 第12-13页 |
1.2.2 国内文献 | 第13-15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第2章 网络借贷平台及其信用管理概述 | 第18-28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2.1.1 网络借贷 | 第18页 |
2.1.2 网络借贷平台 | 第18-19页 |
2.1.3 信用与信用管理 | 第19-20页 |
2.2 网络借贷平台的种类 | 第20-25页 |
2.2.1 纯线上网络借贷平台 | 第22-23页 |
2.2.2 复合网络借贷平台 | 第23-24页 |
2.2.3 银行网络借贷平台 | 第24-25页 |
2.3 P2P网络借贷与传统借贷的区别 | 第25页 |
2.4 P2P网络借贷平台信用管理内容与特点 | 第25-28页 |
2.4.1 信用管理内容 | 第25-27页 |
2.4.2 信用管理特点 | 第27-28页 |
第3章 PD网络借贷平台及其信用管理现状分析 | 第28-39页 |
3.1 PD网络借贷平台简介 | 第28-29页 |
3.2 PD网络借贷平台业务流程及模式 | 第29-31页 |
3.3 PD网络借贷平台信用管理现状 | 第31-33页 |
3.4 PD网络借贷平台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3-39页 |
3.4.1 征信管理体系不完善 | 第33页 |
3.4.2 授信管理制度不合理 | 第33-35页 |
3.4.3 账户控制管理不足 | 第35-36页 |
3.4.4 缺乏商账追收管理机制 | 第36-39页 |
第4章 国外网络借贷平台信用管理经验及借鉴 | 第39-48页 |
4.1 美国Lending Club | 第39-41页 |
4.1.1 公司简介 | 第39-40页 |
4.1.2 减少坏账损失经验 | 第40-41页 |
4.1.3 经验启示与借鉴 | 第41页 |
4.2 英国Zopa公司 | 第41-43页 |
4.2.1 公司简介 | 第41-42页 |
4.2.2 组建信息共享平台经验 | 第42-43页 |
4.2.3 经验启示与借鉴 | 第43页 |
4.3 美国Prosper公司 | 第43-46页 |
4.3.1 公司简介 | 第43-44页 |
4.3.2 信用评估经验 | 第44-45页 |
4.3.3 经验启示与借鉴 | 第45-46页 |
4.4 美国kiva公司 | 第46-48页 |
4.4.1 公司简介 | 第46页 |
4.4.2 远程贷款管理经验 | 第46-47页 |
4.4.3 经验启示与借鉴 | 第47-48页 |
第5章 PD网络借贷平台信用管理优化建议 | 第48-57页 |
5.1 完善征信管理体系建议 | 第48-50页 |
5.1.1 拓展征信渠道增加征信维度 | 第48-49页 |
5.1.2 多方审核信息真实性 | 第49-50页 |
5.2 改进授信管理制度建议 | 第50-52页 |
5.2.1 设计授信等级评分体系 | 第50-51页 |
5.2.2 修补授信制度漏洞 | 第51-52页 |
5.3 加强账户控制管理建议 | 第52-53页 |
5.3.1 建立账户奖励机制 | 第52-53页 |
5.3.2 信息共享防范多平台账户 | 第53页 |
5.4 加强商账追收管理建议 | 第53-55页 |
5.4.1 明确贷后跟踪责任 | 第53-54页 |
5.4.2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 第54页 |
5.4.3 改进催收方式 | 第54-55页 |
5.5 促进网络借贷行业的政策建议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