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禽病原性大肠杆菌neuC基因突变株的构建和突变株中λRed系统引入抗性的去除及其致病性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符号说明第10-12页
综述第12-26页
    第一部分 禽源性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第12-19页
        1. 大肠杆菌病概述第12页
        2. 潜在致病因了研究第12-17页
            2.1 禽大肠杆菌的优势血清型第12-13页
            2.2 脂多糖(LPS)第13页
            2.3 黏附素(Adhesin)第13-15页
                2.3.1 Ⅰ型菌毛黏附素第14页
                2.3.2 P型菌毛黏附素第14-15页
                2.3.3 Curli菌毛黏附素第15页
            2.4 荚膜第15-16页
            2.5 温度敏感性血凝素(temperature-sensitive hemagglutinin,Tsh)第16页
            2.6 铁摄取系统第16页
            2.7 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s,OMPs)第16-17页
            2.8 侵袭素(IbeA)第17页
        3. APEC的致病机理第17-19页
    第二部分 λRed重组技术的应用展望第19-21页
        1. λRed重组系统的作用机制第19-20页
        2. λRed重组系统的应用前景展望第20-21页
    参考文献第21-26页
前言第26-27页
1 材料第27-28页
    1.1 囷株和质粒第27页
    1.2 主要试剂第27-28页
    1.3 主要仪器第28页
    1.4 分子生物学及数据分析软件第28页
    1.5 试验鸡第28页
2 方法第28-37页
    2.1 T-neuC-Cat重组质粒的构建第28-31页
        2.1.1 neuC基因的扩增第28-29页
        2.1.2 neuC基因的克隆第29-30页
        2.1.3 将抗性基因克隆入重组质粒第30-31页
    2.2 E05SAneuC::cat突变株的构建以及?i Red重组系统引入抗性的去除第31-33页
        2.2.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第31-32页
            2.2.1.1 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1页
            2.2.1.2 质粒pKD46的转化第31-32页
            2.2.1.3 质粒pKD46功能的诱导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2页
            2.2.1.4 电转化第32页
            2.2.1.5 质粒pKD46的消除第32页
        2.2.2 氯霉素抗性基因的去除第32-33页
            2.2.2.1 质粒pCP20电转入突变株E058△neuC::cat第32-33页
                2.2.2.1.1 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2-33页
                2.2.2.1.2 质粒pCP20的转化第33页
                2.2.2.1.3 质粒pCP20的消除第33页
    2.3 RT-PCR第33-35页
        2.3.1 细菌RNA的提取第33-34页
        2.3.2 DNA的去除反应第34页
        2.3.3 反转录反应第34页
        2.3.4 cDNA的PCR鉴定第34-35页
    2.4 neuC突变株的回复拯救试验及“意外转录本”的回复拯救试验第35-36页
        2.4.1 neuC完整基因片段及“意外转录本”的扩增第35页
        2.4.2 重组质粒pGEX-6p-1neuC和pGEX-6p-1 neuC'的构建第35页
        2.4.3 电转化受体菌获得回复拯救株第35-36页
    2.5 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第36-37页
        2.5.1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6页
        2.5.2 12日龄SPF鸡胚的致死率试验第36页
        2.5.3 1日龄雏鸡致死性试验第36页
        2.5.4 SPF鸡血清的杀菌性实验第36-37页
        2.5.5 HD11细胞的吞噬实验第37页
        2.5.6 体内分布试验第37页
3 结果第37-49页
    3.1 neuC片段及neuC片段克隆入pMD(?)19-T载体中的鉴定第37-38页
    3.2 Chloramphenicol抗性基因的获得第38页
    3.3 重组质粒T-neuC-Cat的构建第38-39页
    3.4 突变株的构建与鉴定第39-41页
        3.4.1 DNA片段的准备及电转化第39-40页
        3.4.2 突变株E058△neuC::cat的PCR鉴定结果第40页
        3.4.3 去抗性突变株E058△neuC的PCR鉴定结果第40-41页
    3.5 RT-PCR结果第41-43页
        3.5.1 突变株E058△neuC::cat、E058△neuC的RT-PCR鉴定结果第41-43页
            3.5.1.1 突变株E058△neuC::cat的RT-PCR鉴定结果第41-42页
            3.5.1.2 去抗性突变株E058△neuC的RT-PCR鉴定结果第42-43页
    3.6 回复株的构建及鉴定结果第43-44页
    3.7 生长曲线结果第44-45页
        3.7.1 E058及突变株E058△neuC::cat、E058△neuC的生长曲线第44-45页
    3.8 SPF鸡胚的致死率试验结果第45页
    3.9 1日龄雏鸡致死性试验第45-46页
    3.10 血清杀菌试验结果第46页
    3.11 细胞吞噬试验结果第46-47页
    3.12 35日龄SPF鸡体内动态分布试验结果第47-49页
4 讨论第49-52页
全文总结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致谢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克氏针茅草原芽库及主要植物有性生殖对模拟增雨和氮沉降的响应
下一篇: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hfq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