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钢筋混凝土高层住宅结构火灾过程分析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及危害第13-15页
        1.1.1 概述第13页
        1.1.2 典型的高层建筑火灾案例第13-14页
        1.1.3 高层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及其特点第14-15页
    1.2 结构火灾过程分析内容第15-17页
        1.2.1 火灾温度场分析第16页
        1.2.2 高温下结构构件温度场分析第16页
        1.2.3 结构抗火性能分析第16-17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0页
        1.3.1 火灾作用研究现状第17页
        1.3.2 高温下钢筋混凝土构件温度场分析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3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火研究现状第18-20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高层住宅室内火灾温度场分析第21-38页
    2.1 室内火灾发展基本过程第21-22页
    2.2 三种火灾烟气运动模型第22-23页
        2.2.1 区域模型第22页
        2.2.2 场模型第22-23页
        2.2.3 场区网模型第23页
    2.3 数值模拟软件 FDS第23页
    2.4 火灾场景设置第23-27页
        2.4.1 模型一第24-25页
        2.4.2 模型二第25-27页
    2.5 火灾数值模拟第27-37页
        2.5.1 燃烧控制形式第27页
        2.5.2 不同控制形式火灾特点第27-28页
        2.5.3 通风特性与室内温度的关系第28-35页
        2.5.4 空间几何尺寸与室内温度的关系第35-37页
    2.6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高层住宅外墙外保温火灾室内温度场分析第38-52页
    3.1 高层住宅外墙外保温火灾研究紧迫性第38页
    3.2 火灾场景设计第38-40页
    3.3 火灾数值模拟第40-47页
        3.3.1 整体燃烧现象第40-43页
        3.3.2 不同窗墙比下起火面各楼层室内温度变化规律第43-45页
        3.3.3 不同窗墙比下非起火面各楼层室内温度变化规律第45-47页
    3.4 火灾现场残留物分析第47-51页
        3.4.1 混凝土灼烧后外观与过火温度的关系第47-48页
        3.4.2 根据现场材料残留物判定火场温度第48-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构件内部温度场分析第52-64页
    4.1 热传导方式与定解条件第52-53页
        4.1.1 构件内部的热传导第52-53页
        4.1.2 热空气与构件间的传热第53页
    4.2 火灾作用下材料的热工参数第53-55页
        4.2.1 混凝土热工性能第54页
        4.2.2 钢材热工性能第54-55页
    4.3 两种火灾模型的对比第55-57页
        4.3.1 IOS834 标准升温曲线第55-56页
        4.3.2 FDS 平均温度时程曲线第56-57页
    4.4 钢筋混凝土梁、柱构件温度场分析第57-63页
        4.4.1 混凝土梁的内部温度场分析第58-61页
        4.4.2 混凝土柱的内部温度场分析第61-63页
    4.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火灾作用下结构抗火性能分析第64-87页
    5.1 概述第64-65页
    5.2 钢筋混凝土高温力学性能第65-67页
        5.2.1 混凝土高温本构关系第65-66页
        5.2.2 钢筋高温本构关系第66-67页
    5.3 有限元模型第67-70页
        5.3.1 梁柱有限元模型第67-68页
        5.3.2 高层住宅框架有限元模型第68-70页
    5.4 ANSYS 模型有效性验证第70-74页
        5.4.1 试验介绍第70-72页
        5.4.2 模拟结果与试验对比分析第72-74页
    5.5 钢筋混凝土结构火灾响应分析第74-85页
        5.5.1 混凝土梁的火灾响应第74-77页
        5.5.2 混凝土柱的火灾响应第77-81页
        5.5.3 高层住宅框架的火灾响应第81-85页
    5.6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7-89页
    6.1 主要成果第87-88页
    6.2 研究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4页
致谢第94-9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目录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喷射策略及燃料组分对柴油机燃烧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基坑开挖对管线的影响及评价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