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生物学论文--土壤微生物学论文

无机碳对水稻土微生物铁还原过程的影响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水稻土中微生物 Fe(Ⅲ)还原过程第12-14页
        1.1.1 Fe(Ⅲ)还原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第13页
        1.1.2 微生物 Fe(Ⅲ)还原过程的电子传递第13页
        1.1.3 pH 对 Fe(Ⅲ)还原过程的影响第13-14页
        1.1.4 微生物 Fe(Ⅲ)还原的环境意义第14页
    1.2 土壤中无机碳对微生物的影响第14-16页
        1.2.1 土壤中的无机碳第14-15页
        1.2.2 无机碳对微生物过程的影响第15-16页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16-18页
        1.3.1 研究目的第16-17页
        1.3.2 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碳酸盐对不同水稻土泥浆培养体系铁还原特征的影响第18-30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8-19页
        2.1.1 供试土壤第18页
        2.1.2 泥浆培养试验处理设置第18-19页
        2.1.3 采样及测定方法第19页
        2.1.4 数据处理第19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19-28页
        2.2.1 添加碳酸钠对碱性水稻土中氧化铁还原的调节作用第19-21页
        2.2.2 添加碳酸钠对酸性水稻土中氧化铁还原的调节作用第21-23页
        2.2.3 添加碳酸钠对不同水稻土泥浆培养过程中 pH 值的影响第23-25页
        2.2.4 土壤环境因子与氧化铁还原的关系第25-28页
    2.3 讨论第28-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碳酸盐和重碳酸盐对泥浆培养体系铁还原特征影响第30-3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0-31页
        3.1.1 供试土壤第30页
        3.1.2 泥浆培养试验处理设置第30页
        3.1.3 采样及测定方法第30页
        3.1.4 数据处理第30-31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1-37页
        3.2.1 添加 Na_2CO_3对 BD 和 SR 水稻土中铁还原过程的影响第31-34页
        3.2.2 添加 NaHCO_3对 BD 和 SR 水稻土中铁还原过程的影响第34-37页
    3.3 讨论第37-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草酸盐和铵盐对泥浆培养体系铁还原特征影响第39-47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9-40页
        4.1.1 供试土壤第39页
        4.1.2 泥浆培养试验处理设置第39页
        4.1.3 采样及测定方法第39-40页
        4.1.4 数据处理第40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0-45页
        4.2.1 添加 Na_2C2O_4对 BD 和 SR 水稻土中氧化铁还原特征的影响第40-43页
        4.2.2 添加铵盐对 SR 水稻土泥浆培养体系铁还原过程的影响第43-45页
    4.3 讨论第45-46页
        4.3.1 草酸盐对泥浆培养体系 Fe(Ⅲ)还原特征的影响第45-46页
        4.3.2 铵盐对泥浆培养体系 Fe(Ⅲ)还原特征的影响第46页
    4.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五章 无机碳酸盐对混合培养体系铁还原特征的影响第47-54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47-48页
        5.1.1 供试土壤第47页
        5.1.2 混合培养试验处理设置第47-48页
        5.1.3 采样及测定方法第48页
        5.1.4 数据处理第48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48-52页
        5.2.1 不添加有机碳源的条件下重碳酸盐对 BD 和 SR 混合培养体系铁还原特征的影响第48页
        5.2.2 添加葡萄糖的条件下重碳酸盐对 BD 和 SR 混合培养体系铁还原特征的影响第48-49页
        5.2.3 添加葡萄糖的条件下碳酸盐对 BD 和 SR 混合培养体系铁还原特征的影响第49-50页
        5.2.4 添加重碳酸盐的条件下不同浓度葡萄糖对 BD 和 SR 混合培养体系铁还原的影响第50-52页
    5.3 讨论第52-53页
        5.3.1 重碳酸盐对混合培养体系 Fe(Ⅲ)还原特征的影响第52页
        5.3.2 碳酸盐对混合培养体系 Fe(Ⅲ)还原特征的影响第52页
        5.3.3 添加重碳酸盐添加下葡萄糖对混合培养体系 Fe(Ⅲ)还原特征的影响第52-53页
    5.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4-56页
    6.1 主要结论第54页
    6.2 研究不足第54-55页
    6.3 研究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2页
致谢第62-63页
作者简介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轮虫种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下一篇:拟南芥株型突变体zpr1的性状特征与基因鉴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