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城市治理主体协同及其效果分析--以北京市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治理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21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目的第9-10页
    1.3 研究意义第10页
        1.3.1 理论意义第10页
        1.3.2 实践意义第10页
    1.4 文献综述第10-17页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0-14页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4-17页
    1.5 研究方法第17-19页
        1.5.1 问卷分析法第17-18页
        1.5.2 实地访谈法第18页
        1.5.3 文献研究法第18-19页
    1.6 研究内容与思路框架第19-21页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第21-25页
    2.1 相关概念第21-23页
        2.1.1 城市治理第21-22页
        2.1.2 城市治理主体第22页
        2.1.3 协同与主体协同第22-23页
    2.2 相关理论第23-25页
        2.2.1 善治理论第23页
        2.2.2 社会资本理论第23-24页
        2.2.3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第24-25页
第3章 城市管理主体协同关系及问题分析—以治理前的状态为例第25-31页
    3.1 单个主体在城市管理中的定位第25-27页
    3.2 城市管理视角下主体协同关系—以治理前的状态为例第27-31页
        3.2.1 强管理—利益冲突关系第28-29页
        3.2.2 强管理—利益一致关系第29页
        3.2.3 弱管理—利益冲突关系第29-30页
        3.2.4 弱管理—利益一致关系第30-31页
第4章 城市治理探索实践中的主体协同关系分析第31-45页
    4.1 背街小巷环境治理概述第31-32页
    4.2 基于善治理论的城市多元主体协同关系分析第32-35页
        4.2.1 城市治理主体具有多元关系第32页
        4.2.2 党和政府的核心地位第32页
        4.2.3 以街巷长为绣花针的治理网络第32-33页
        4.2.4 多元主体协同关系构架第33-35页
    4.3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城市多元主体协同结构分析第35-39页
        4.3.1 多元主体协同网络的形成第37-38页
        4.3.2 多元主体互惠规范的形成第38页
        4.3.3 多元主体信任的形成第38-39页
        4.3.4 社会资本的增长第39页
    4.4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多元主体协同分析第39-45页
        4.4.1 街巷治理中多元主体协同的复杂适应性分析第39-41页
        4.4.2 多元主体协同正向演化分析第41-45页
第5章 主体协同效果分析第45-60页
    5.1 主体协同效果指标构建第45-47页
    5.2 协同效果模型构建第47页
    5.3 相关性分析结果评价第47-54页
        5.3.1 居民满意度效果评价第49-51页
        5.3.2 标识:十有十无标准赞同度评价第51-52页
        5.3.3 网络:相互联系的网络与协同效果关系评价第52页
        5.3.4 互惠规范:协同效果的影响评价第52-53页
        5.3.5 信任:信任方面的协同效果评价第53-54页
    5.4 城市治理主体协同问题的深入分析第54-60页
        5.4.1 以政府为核心的治理网络有待优化第54-56页
        5.4.2 拆违、停车自治难的利益问题有待协同解决第56-57页
        5.4.3 多元主体联系紧密程度不够第57-58页
        5.4.4 政府、社区、居民、物业信任有待提升第58-60页
第6章 对策建议第60-63页
    6.1 完善以节点为核心的协同关系第60-61页
        6.1.1 理顺街巷长与城市运营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第60页
        6.1.2 支持街巷长和理事长发挥政社联合作用第60页
        6.1.3 理事会各成员形成互动网络第60-61页
        6.1.4 完善街巷长制度建设,发挥公道主持人作用第61页
    6.2 改善平等协商机制,促进利益一致性目标第61-62页
        6.2.1 改善平等协商机制,促进利益目标一致性第61页
        6.2.2 优化宣传手段,促进信息公示公开第61-62页
    6.3 细分自治单元,形成互动网络集聚体第62-63页
        6.3.1 细分自治单元,形成自治网络第62页
        6.3.2 完善平等协商交流平台建设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致谢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社会交往研究--以贵州省黎平县A移民点为例
下一篇:教育公益项目社会影响评估研究--以TCL希望工程烛光奖项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