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西毛里湖牌楼岗溪生态恢复规划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2 规划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规划目的 | 第12-13页 |
1.2.2 规划意义 | 第13页 |
1.3 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1.3.1 流域 | 第13页 |
1.3.2 生态恢复 | 第13-14页 |
1.3.3 人工湿地 | 第14页 |
1.3.4 河流廊道 | 第14页 |
1.4 国内外发展历程 | 第14-18页 |
1.4.1 国内发展历程 | 第14-16页 |
1.4.2 国外发展历程 | 第16-18页 |
1.5 相关理论 | 第18-22页 |
1.5.1 恢复生态学理论 | 第18-19页 |
1.5.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9-20页 |
1.5.3 生态工程学理论 | 第20-22页 |
1.6 规划内容 | 第22页 |
1.7 规划方法与规划框架 | 第22-25页 |
1.7.1 规划方法 | 第22-24页 |
1.7.2 规划框架 | 第24-25页 |
2 相关案例探析 | 第25-41页 |
2.1 湖北洪湖湿地生态恢复规划 | 第25-28页 |
2.1.1 项目概况 | 第25页 |
2.1.2 规划亮点 | 第25-27页 |
2.1.3 总结借鉴 | 第27-28页 |
2.2 丽江市水生态修复规划 | 第28-32页 |
2.2.1 项目概况 | 第28页 |
2.2.2 规划亮点 | 第28-31页 |
2.2.3 总结借鉴 | 第31-32页 |
2.3 台州市永宁江河道生态修复 | 第32-33页 |
2.3.1 项目概况 | 第32页 |
2.3.2 规划亮点 | 第32-33页 |
2.3.3 总结借鉴 | 第33页 |
2.4 美国基西米河生态修复 | 第33-36页 |
2.4.1 项目概况 | 第33-34页 |
2.4.2 规划亮点 | 第34-36页 |
2.4.3 总结借鉴 | 第36页 |
2.5 丹麦欧登塞河流域生态恢复 | 第36-40页 |
2.5.1 流域概况 | 第36-37页 |
2.5.2 规划亮点 | 第37-39页 |
2.5.3 总结借鉴 | 第39-40页 |
2.6 本章总结 | 第40-41页 |
3 牌楼岗溪生态恢复规划 | 第41-92页 |
3.1 项目概况 | 第41页 |
3.2 上位规划解读 | 第41页 |
3.3 项目现状 | 第41-46页 |
3.3.1 地理位置 | 第41-42页 |
3.3.2 地形地貌 | 第42-43页 |
3.3.3 土壤植被 | 第43页 |
3.3.4 气候条件 | 第43-44页 |
3.3.5 水系分布 | 第44页 |
3.3.6 道路现状 | 第44页 |
3.3.7 人口及产业 | 第44-45页 |
3.3.8 生态环境现状 | 第45-46页 |
3.4 规划目标、范围、定位、期限 | 第46-47页 |
3.4.1 规划目标 | 第46页 |
3.4.2 规划范围 | 第46页 |
3.4.3 规划定位 | 第46-47页 |
3.4.4 规划期限 | 第47页 |
3.5 规划原则、理念、策略、依据 | 第47-49页 |
3.5.1 规划原则 | 第47-48页 |
3.5.2 规划理念 | 第48页 |
3.5.3 规划策略 | 第48页 |
3.5.4 规划依据 | 第48-49页 |
3.6 人口及污染量预测 | 第49-53页 |
3.6.1 人口预测 | 第49-50页 |
3.6.2 污染量排放预测 | 第50-53页 |
3.6.3 总结 | 第53页 |
3.7 规划结构 | 第53-54页 |
3.8 规划分区 | 第54-55页 |
3.8.1 水库生态保护区 | 第54页 |
3.8.2 过程控制区 | 第54-55页 |
3.8.3 湖滨缓冲区 | 第55页 |
3.8.4 水体保护区 | 第55页 |
3.9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 第55-58页 |
3.9.1 规划目标 | 第55-56页 |
3.9.2 现状分析 | 第56-57页 |
3.9.3 规划思路 | 第57页 |
3.9.4 土地利用规划 | 第57-58页 |
3.10 污染源控制规划 | 第58-63页 |
3.10.1 污染源控制思路 | 第58页 |
3.10.2 内源污染控制 | 第58页 |
3.10.3 畜禽养殖污染控制 | 第58-59页 |
3.10.4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 第59-60页 |
3.10.5 农村环卫设施规划 | 第60-61页 |
3.10.6 农村污水工程规划 | 第61-63页 |
3.10.7 本章总结 | 第63页 |
3.11 河道生态恢复规划 | 第63-70页 |
3.11.1 规划目的 | 第63页 |
3.11.2 规划原则 | 第63-64页 |
3.11.3 规划布局 | 第64页 |
3.11.4 河道横断面修复规划 | 第64-69页 |
3.11.5 河道纵断面修复规划 | 第69-70页 |
3.11.6 河道平面形态修复规划 | 第70页 |
3.12 生态驳岸规划 | 第70-74页 |
3.12.1 规划目的 | 第71页 |
3.12.2 规划原则 | 第71页 |
3.12.3 驳岸选型 | 第71-72页 |
3.12.4 驳岸布局规划 | 第72-74页 |
3.13 人工湿地规划 | 第74-82页 |
3.13.1 规划目标 | 第74-75页 |
3.13.2 规划依据 | 第75页 |
3.13.3 人工湿地处理标准 | 第75-76页 |
3.13.4 规划布局 | 第76-77页 |
3.13.5 人工湿地规模 | 第77-81页 |
3.13.6 人工湿地工艺流程 | 第81-82页 |
3.14 植物生态恢复规划 | 第82-86页 |
3.14.1 规划目标、原则 | 第82页 |
3.14.2 植物类型选择 | 第82-83页 |
3.14.3 植物恢复规划布局 | 第83-86页 |
3.15 基底生态治理规划 | 第86-90页 |
3.15.1 规划目的 | 第86-87页 |
3.15.2 规划原则 | 第87页 |
3.15.3 生态疏浚工程量估算 | 第87-88页 |
3.15.4 清淤施工方案规划 | 第88-89页 |
3.15.5 底泥资源化规划 | 第89-90页 |
3.16 分期规划 | 第90-92页 |
3.16.1 规划目标 | 第90页 |
3.16.2 规划思路 | 第90页 |
3.16.3 一期规划 | 第90-91页 |
3.16.4 二期规划 | 第91-92页 |
4 结语 | 第92-94页 |
4.1 结语 | 第92-93页 |
4.2 不足与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附录A: 规划附图 | 第98-100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附图 | 第103-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