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序言 | 第9-12页 |
1 引言 | 第12-21页 |
1.1 有机荧光化合物及其应用 | 第12-16页 |
1.1.1 有机荧光化合物 | 第12-13页 |
1.1.2 掺杂有机荧光化合物的纳米颗粒 | 第13-15页 |
1.1.3 掺杂有机荧光化合物的纳米颗粒的生物应用 | 第15-16页 |
1.2 化学发光 | 第16-19页 |
1.2.1 化学发光概论 | 第16-17页 |
1.2.2 化学发光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1.2.3 化学发光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2 理论基础知识 | 第21-30页 |
2.1 有机化合物发光 | 第21-23页 |
2.1.1 有机化合物的发光机理 | 第21-22页 |
2.1.2 分子结构对有机化合物发光的作用 | 第22页 |
2.1.3 荧光参数 | 第22-23页 |
2.2 香豆素衍生物 | 第23-28页 |
2.2.1 香豆素衍生物分子结构 | 第23-24页 |
2.2.2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机理 | 第24-26页 |
2.2.3 影响香豆素衍生物光物理性质的因素 | 第26-28页 |
2.3 有机化学发光试剂-鲁米诺 | 第28-30页 |
2.3.1 鲁米诺体系化学发光反应机理 | 第28-29页 |
2.3.2 鲁米诺体系发光效率的改善 | 第29-30页 |
3 掺杂香豆素6的聚合物/烷氧基硅烷杂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荧光性能研究 | 第30-37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0-32页 |
3.1.1 实验试剂及使用仪器 | 第30页 |
3.1.2 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 第30-31页 |
3.1.3 制备过程 | 第31-32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2-36页 |
3.2.1 形貌表征——SEM照片 | 第32页 |
3.2.2 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测试 | 第32-33页 |
3.2.3 掺C6的PS-OTS纳米颗粒和PMMA-OTS纳米颗粒的光致发光光谱 | 第33-35页 |
3.2.4 掺杂浓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小结 | 第36-37页 |
4 Ag NPs表面修饰的掺杂纳米颗粒的制备及细胞成像 | 第37-42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4.1.1 实验试剂及使用仪器 | 第37-38页 |
4.1.2 制备方法概述 | 第38页 |
4.1.3 制备过程 | 第38-39页 |
4.1.4 透射电镜测试及细胞实验 | 第39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9-41页 |
4.2.1 荧光发射谱表征 | 第39-40页 |
4.2.2 透射电镜(TEM)表征 | 第40-41页 |
4.2.3 细胞实验 | 第41页 |
4.3 小结 | 第41-42页 |
5 鲁米诺-过氧化氢-戊二醛体系的化学发光研究 | 第42-48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42-43页 |
5.1.1 实验试剂及使用仪器 | 第42页 |
5.1.2 溶液配制及测试方法 | 第42页 |
5.1.3 测试过程中仪器控制 | 第42-43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43-47页 |
5.2.1 化学发光光谱分析 | 第43页 |
5.2.2 CL强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研究 | 第43-44页 |
5.2.3 化学发光条件的优化 | 第44-46页 |
5.2.4 H_2O_2浓度的研究 | 第46-47页 |
5.3 小结 | 第47-48页 |
6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3-5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