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22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一 微信唱响社交时代主旋律 | 第9-10页 |
二 青年群体成为微信使用的主力 | 第10页 |
三 人们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的自我呈现影响着人际关系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一 对青年群体微信使用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 对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的研究 | 第13-17页 |
三 对微信中自我呈现与人际关系的研究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一 网络民族志: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 | 第19-20页 |
二 问卷调查法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微信朋友圈:一个自我呈现的新场景 | 第22-29页 |
第一节 从现实到虚拟:自我呈现场景的转变 | 第22页 |
第二节 “观众”的进入与构成 | 第22-24页 |
一 观众的进入途径 | 第23-24页 |
二 观众的人员构成 | 第24页 |
第三节 作为“舞台”的微信朋友圈 | 第24-29页 |
一 前台与后台 | 第24-26页 |
二 “合谋”的剧班 | 第26-27页 |
三 剧本:社会规范与角色期待 | 第27-29页 |
第二章 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 第29-55页 |
第一节 样本人口学特征和微信使用情况 | 第29-30页 |
一 样本的人口学特征 | 第29-30页 |
二 微信使用情况的分析 | 第30页 |
第二节 基于现实自我的“理想化”表演 | 第30-34页 |
一 呈现理想化表演 | 第30-31页 |
二 微信朋友圈中的“表演手段” | 第31-33页 |
三 基于现实自我的“积极理想化”表演 | 第33-34页 |
第三节 角色扮演的多种自我 | 第34-46页 |
一 角色扮演的四种类型 | 第34-37页 |
二 角色扮演类型与人口学变量之间的关系 | 第37-46页 |
第四节 自我呈现的策略选择 | 第46-55页 |
一 青年群体的自我呈现策略选择与人口学变量之间的关系 | 第47-51页 |
二 青年群体的自我呈现策略选择与微信使用情况之间的关系 | 第51-55页 |
第三章 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与人际关系建构 | 第55-74页 |
第一节 熟人社交回归舞台 | 第55-57页 |
一 现实熟人的“在场” | 第55-56页 |
二 封闭的“小圈子” | 第56-57页 |
第二节 自我呈现过程中的人际互动 | 第57-60页 |
一 点赞:有关乖巧的乖巧 | 第57-58页 |
二 评论:“强关系”间的互动 | 第58页 |
三 潜水:不协调角色 | 第58-60页 |
四 提醒谁看:私人订制 | 第60页 |
第三节 观众隔离为自我呈现和人际互动提供自由空间 | 第60-63页 |
一 评论的安全性:仅共同好友可见 | 第60-61页 |
二 观众隔离:通过分组或屏蔽实现 | 第61-63页 |
第四节 假面具被揭开后的表演崩溃 | 第63-66页 |
一 小心谨慎的表达控制 | 第64-65页 |
二 “不合时宜的闯入”引发的表演崩溃 | 第65-66页 |
第五节 自我呈现对人际关系建构的影响 | 第66-74页 |
一 扩大交际圈,强化人际关系 | 第67-70页 |
二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关系弱化 | 第70-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附录A | 第81-85页 |
附录B | 第85-86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