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3页 |
1.1 山茱萸的研究近况 | 第10-12页 |
1.1.1 山茱萸概述 | 第10-11页 |
1.1.2 山茱萸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1-12页 |
1.1.3 山茱萸的药理研究 | 第12页 |
1.2 中药活性成分提取概述 | 第12-15页 |
1.2.1 传统中药提取方法 | 第13-14页 |
1.2.2 现代中药提取技术 | 第14-15页 |
1.3 超临界流体技术概述 | 第15-17页 |
1.3.1 超临界流体及其性质 | 第15页 |
1.3.2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优点 | 第15-16页 |
1.3.3 超临界萃取技术缺点 | 第16-17页 |
1.4 微胶囊化技术概述 | 第17-21页 |
1.4.1 微囊化技术的基本概念 | 第17页 |
1.4.2 微胶囊的性能 | 第17-18页 |
1.4.3 传统的制备微胶囊方法 | 第18-19页 |
1.4.4 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微胶囊 | 第19-21页 |
1.5 选题的依据、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5.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2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2 山茱萸中有效成分的萃取工艺的研究 | 第23-47页 |
2.1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2.1.1 实验原料及其预处理 | 第23页 |
2.1.2 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2.2 溶剂法提取山茱萸中有效成分 | 第24页 |
2.2.1 溶剂法提取山茱萸有效成分的方法与步骤 | 第24页 |
2.2.2 结果与讨论 | 第24页 |
2.3 超临界CO_2萃取 | 第24-33页 |
2.3.1 超临界CO_2萃取山茱萸有效成分的原理 | 第24页 |
2.3.2 超临界CO_2萃取山茱萸有效成分工艺流程及操作步骤 | 第24-26页 |
2.3.3 超临界CO_2萃取山茱萸有效成分的萃取率的计算 | 第26页 |
2.3.4 CO_2流速的确定 | 第26-28页 |
2.3.5 萃取时间的确定 | 第28-29页 |
2.3.6 超临界CO_2萃取山茱萸有效成分的单因素试验研究 | 第29-30页 |
2.3.7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2.4 夹带剂对超临界CO_2萃取的影响 | 第33-37页 |
2.4.1 夹带剂的作用机理与选择 | 第34页 |
2.4.2 夹带剂用的计算 | 第34-35页 |
2.4.3 含夹带剂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流程图 | 第35-36页 |
2.4.4 夹带剂的浓度对超临界CO_2萃取山茱萸有效成分的影响 | 第36-37页 |
2.5 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的工艺研究 | 第37-44页 |
2.5.1 响应面实验设计与结果 | 第37-39页 |
2.5.2 响应面模型分析 | 第39-40页 |
2.5.3 响应面分析 | 第40-44页 |
2.5.4 验证实验 | 第44页 |
2.6 山茱萸有效成分的分析 | 第44-46页 |
2.6.1 GC-MS联用条件 | 第44页 |
2.6.2 GC-MS分析结果 | 第44-4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3 山茱萸的超临界CO_2萃取及其微胶囊直接制备的研究 | 第47-56页 |
3.1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47-48页 |
3.1.1 实验原料 | 第47页 |
3.1.2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47-48页 |
3.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第48-50页 |
3.2.1 制备微胶囊的工艺流程图及操作步骤 | 第48-49页 |
3.2.2 壁材溶液的制备 | 第49页 |
3.2.3 微胶囊的粒径分析 | 第49页 |
3.2.4 影响微囊化工艺的单因素实验 | 第49-5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5页 |
3.3.1 微囊化工艺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50-53页 |
3.3.2 微囊化工艺的正交优化实验 | 第53-55页 |
3.4 山茱萸微胶囊的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 | 第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4.1 结论 | 第56-57页 |
4.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