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3.1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3-14页 |
1.3.2 研究内容的界定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5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 第19-23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0-23页 |
2 国内民居研究的进展和趋势 | 第23-33页 |
2.1 1950 年~2012 年间有关民居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 第23-24页 |
2.2 1950 年~2012 年间有关民居各类研究的文献统计及趋势分析 | 第24-27页 |
2.2.1 文献数量的统计 | 第24页 |
2.2.2 有关民居各类研究的数据分析 | 第24-26页 |
2.2.3 1950 年~2012 年间有关‘民居与气候’研究的文献统计及分析 | 第26-27页 |
2.3 长江中下游地区“民居与气候”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27-30页 |
2.4 结语 | 第30-33页 |
3 长江中下游地区民居类型的调研报告 | 第33-87页 |
3.1 长江中下地区民居类型的调查概要 | 第33-34页 |
3.1.1 调研目的及意义 | 第33页 |
3.1.2 调研时间 | 第33页 |
3.1.3 调研对象选择和路线 | 第33-34页 |
3.1.4 调研提纲 | 第34页 |
3.2 各地民居调查案例简介和民居类型 | 第34-85页 |
3.2.1 鄂东北武汉市黄陂区大余湾村 | 第35-39页 |
3.2.2 鄂东北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林家大湾村 | 第39-43页 |
3.2.3 鄂东南大冶市大箕铺镇水南湾村 | 第43-46页 |
3.2.4 湘东北岳阳市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 | 第46-50页 |
3.2.5 赣中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 | 第50-55页 |
3.2.6 赣中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 第55-61页 |
3.2.7 江西上饶市婺源县理坑村 | 第61-66页 |
3.2.8 皖南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宏村 | 第66-73页 |
3.2.9 皖南黄山市黟县西递镇西递村 | 第73-78页 |
3.2.10 皖南黄山市黟县南屏村 | 第78-82页 |
3.2.11 皖南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 | 第82-85页 |
3.3 调查民居院落的类型总结 | 第85-86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86-87页 |
4 长江中下游不同气候区民居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 第87-121页 |
4.1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建筑气候分区 | 第87-88页 |
4.2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征 | 第88-89页 |
4.2.1 长江中下游气候特点 | 第88-89页 |
4.2.2 长江中下游的气候区划特点 | 第89页 |
4.3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民居类型及分布 | 第89-94页 |
4.3.1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民居类型 | 第89-92页 |
4.3.2 不同气候区民居类型的分布 | 第92-94页 |
4.4 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民居(天井院)类型研究 | 第94-113页 |
4.4.1 天井院民居的类型 | 第94-112页 |
4.4.2 不同气候区天井院民居类型的分布 | 第112-113页 |
4.5 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民居(天井院)的类型与气候的适应性分析 | 第113-118页 |
4.5.1 ⅢA、ⅢB、ⅢC 气候区的气候特点 | 第113页 |
4.5.2 天井院类型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 第113-117页 |
4.5.3 总结 | 第117-118页 |
4.6 本章总结 | 第118-121页 |
5 长江中下游典型民居(天井院)适应气候的绿色营建经验 | 第121-163页 |
5.1 村落适应气候的主要经验 | 第121-127页 |
5.1.1 村落选址 | 第121-123页 |
5.1.2 遮阳措施 | 第123-124页 |
5.1.3 通风措施 | 第124-125页 |
5.1.4 排水措施 | 第125-127页 |
5.2 宅院适应日照的策略与方法 | 第127-132页 |
5.2.1 第Ⅲ建筑气候区的日照特点 | 第127页 |
5.2.2 争取日照的方法 | 第127-131页 |
5.2.3 避免日照的遮阳措施 | 第131-132页 |
5.3 宅院适应温湿度的技术与措施 | 第132-144页 |
5.3.1 第Ⅲ建筑气候区的温湿度特点 | 第132页 |
5.3.2 外墙的隔热保温技术 | 第132-141页 |
5.3.3 屋顶的隔热保温技术 | 第141-143页 |
5.3.4 门窗和地面的隔热保温措施 | 第143-144页 |
5.4 宅院适应风环境的技术与措施 | 第144-151页 |
5.4.1 第Ⅲ建筑气候区的风向和风速特点 | 第144页 |
5.4.2 促进夏季自然通风技术 | 第144-151页 |
5.4.3 抵挡冬季寒风的措施 | 第151页 |
5.5 宅院适应降雨环境的措施 | 第151-156页 |
5.5.1 第Ⅲ建筑气候区的降雨环境特点 | 第151-152页 |
5.5.2 适应多雨环境的排水措施 | 第152-155页 |
5.5.3 适应多雨环境的防潮措施 | 第155-156页 |
5.6 民居适应气候的营建经验的异同性总结 | 第156-161页 |
5.6.1 不同气候区民居适应气候的营建经验的同一性 | 第156-158页 |
5.6.2 不同气候区民居适应气候的营建经验的差异性 | 第158-161页 |
5.7 本章总结 | 第161-16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63-167页 |
6.1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 第163-164页 |
6.2 体会和感想 | 第164-167页 |
致谢 | 第167-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3页 |
图录 | 第173-177页 |
表录 | 第177-179页 |
附录 | 第179-18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