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3 文献述评 | 第16页 |
1.4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7-1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3 本文创新点 | 第18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高速铁路对区域社会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0-33页 |
2.1 高速铁路的涵义及其特征 | 第20-22页 |
2.1.1 高速铁路的涵义 | 第20页 |
2.1.2 高速铁路的特征 | 第20-22页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2-24页 |
2.2.1 交通经济带理论 | 第22页 |
2.2.2 点——轴渐进开发理论 | 第22-23页 |
2.2.3 核心——边缘理论 | 第23页 |
2.2.4 上述理论对渝利铁路的启示 | 第23-24页 |
2.3 高速铁路对沿线主要地区社会经济的效应分析 | 第24-27页 |
2.3.1 高速铁路形成节约区域时空的经济效应 | 第24-25页 |
2.3.2 高速铁路形成区域要素流动效应 | 第25页 |
2.3.3 高速铁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 第25-26页 |
2.3.4 高速铁路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 | 第26-27页 |
2.4 国外铁路建设促进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 第27-33页 |
2.4.1 国际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2.4.2 国外高速铁路促进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28-33页 |
第3章 渝利铁路对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现状分析 | 第33-52页 |
3.1 渝利铁路及沿线城市概况 | 第33-35页 |
3.1.1 渝利铁路概况 | 第33页 |
3.1.2 沿线地区发展情况 | 第33-35页 |
3.2 渝利铁路对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35-47页 |
3.2.1 渝利铁路对沿线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35-37页 |
3.2.2 渝利铁路对沿线地区空间通达性的影响 | 第37-42页 |
3.2.3 渝利铁路对沿线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 | 第42-46页 |
3.2.4 渝利铁路对沿线地区整体竞争力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 制约渝利铁路推动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 第47-50页 |
3.3.1 髙铁资源利用率不髙 | 第48页 |
3.3.2 沿线地区高铁配套能力不足 | 第48-49页 |
3.3.3 渝利铁路对产业结构优化作用有待提升 | 第49页 |
3.3.4 沿线地区生产要素存在流出风险 | 第49-50页 |
3.4 制约渝利铁路推动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0-52页 |
3.4.1 规划不尽合理 | 第50页 |
3.4.2 理念不到位 | 第50页 |
3.4.3 资源要素不足 | 第50-51页 |
3.4.4 管理机制缺失 | 第51-52页 |
第4章 利用渝利铁路加快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2-56页 |
4.1 科学规划提高渝利铁路的利用效率 | 第52页 |
4.2 提升沿线地区高速铁路的配套服务 | 第52-53页 |
4.3 优化提升沿线地区的产业结构 | 第53-54页 |
4.4 提升沿线地区发展优势,避免“虹吸效应” | 第54页 |
4.5 建立渝利沿线政府合作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