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活塞式压力计自动控制与工作特性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发展概况及趋势 | 第11-13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5 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新型活塞式压力计的工作原理与组成特点 | 第14-28页 |
2.1 整机工作原理 | 第14-16页 |
2.1.1 机械结构 | 第14-16页 |
2.1.2 电气控制系统 | 第16页 |
2.2 造压单元 | 第16-22页 |
2.2.1 无旋转活塞系统 | 第16-17页 |
2.2.2 专用砝码及其加卸载机构 | 第17-19页 |
2.2.3 砝码加卸载控制单元 | 第19-20页 |
2.2.4 反向架和吊挂杆组成的承载机构 | 第20-21页 |
2.2.5 快速补油单元 | 第21-22页 |
2.3 压力校验单元 | 第22-26页 |
2.3.1 校验柱塞缸系统及其驱动机构 | 第22-23页 |
2.3.2 压力校验测控系统 | 第23-26页 |
2.4 压力传感器载荷测量单元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控制软件设计 | 第28-50页 |
3.1 功能需求分析 | 第28-29页 |
3.2 开发设计平台的选择 | 第29页 |
3.3 总体设计 | 第29-31页 |
3.3.1 控制软件的执行流程 | 第29-30页 |
3.3.2 控制软件的功能模块组织结构 | 第30-31页 |
3.4 各模块功能设计 | 第31-48页 |
3.4.1 人机交互显示 | 第31-34页 |
3.4.2 手动调试模块 | 第34-40页 |
3.4.3 仪表检定模块 | 第40-42页 |
3.4.4 数据采集处理模块 | 第42-48页 |
3.5 软件的测试 | 第48-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自动压力校验控制方法研究 | 第50-66页 |
4.1 系统的模型 | 第50-54页 |
4.1.1 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50-52页 |
4.1.2 系统的 Simulink 仿真模型 | 第52-54页 |
4.2 系统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56页 |
4.3 控制方法研究 | 第56-64页 |
4.3.1 PID 控制原理 | 第56-57页 |
4.3.2 PID 控制器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 第57-59页 |
4.3.3 典型砝码负载输入 | 第59-60页 |
4.3.4 位置式 PID 控制 | 第60-61页 |
4.3.5 增量式 PID 控制 | 第61-62页 |
4.3.6 带有死区的增量式 PID 控制 | 第62-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新型活塞式压力计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 第66-78页 |
5.1 测量不确定度 | 第66-68页 |
5.1.1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原理 | 第66-67页 |
5.1.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步骤和方法 | 第67-68页 |
5.2 压力测量模型的建立 | 第68-69页 |
5.3 各输入量的灵敏系数 | 第69-72页 |
5.4 各输入量估计值的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 第72-76页 |
5.4.1 不确定度分量的 A 类评定 | 第72-73页 |
5.4.2 不确定度分量的 B 类评定 | 第73-76页 |
5.5 各输入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 第76-77页 |
5.6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与扩展不确定度 | 第7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79页 |
6.2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