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对象、意义、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1.2.1 研究对象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3.1 住房支付能力概念研究 | 第12-14页 |
1.3.2 住房支付能力的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3 住房支付能力测度方法研讨 | 第14-15页 |
1.3.4 影响住房支付能力因素的研究 | 第15页 |
1.3.5 提高住房支付能力的方法研究 | 第15-16页 |
1.3.6 住房支付能力研究述评 | 第16页 |
1.4 住房支付能力的基本特征 | 第16-17页 |
1.4.1 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 | 第16页 |
1.4.2 动态性与相对稳定性相统一 | 第16-17页 |
1.4.3 实际可度量性 | 第17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6 本文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7 可能的创新 | 第18-19页 |
2 武汉市住房市场发展概况 | 第19-29页 |
2.1 武汉市住房市场现状分析 | 第19-28页 |
2.1.1 住房市场供给现状分析 | 第19-24页 |
2.1.2 武汉市住房市场的需求状况 | 第24-28页 |
2.2 武汉市居民住房支出特征 | 第28-29页 |
2.2.1 销售户型面积分析 | 第28页 |
2.2.2 销售价格区间分析 | 第28-29页 |
3 住房支付能力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 | 第29-43页 |
3.1 住房支付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29-32页 |
3.1.1 房地产价格因素 | 第29页 |
3.1.2 居民收入因素 | 第29-30页 |
3.1.3 利率因素 | 第30-31页 |
3.1.4 政策制度因素 | 第31-32页 |
3.2 住房支付能力的评价方法 | 第32-36页 |
3.2.1 比例法 | 第32-35页 |
3.2.1.1 房价收入比 | 第33页 |
3.2.1.2 租金收入比 | 第33页 |
3.2.1.3 住房可支付性指数 | 第33-34页 |
3.2.1.4 月供收入比 | 第34页 |
3.2.1.5 月供消费结余 | 第34-35页 |
3.2.2 剩余收入法 | 第35-36页 |
3.3 武汉市住房支付能力测算——比例法和剩余收入法 | 第36-43页 |
3.3.1 比例法测算 | 第36-40页 |
3.3.2 剩余收入法测算 | 第40-43页 |
4 基于ARIMA模型的武汉市住房支付能力预测 | 第43-53页 |
4.1 ARIMA时间序列的基本模型 | 第43页 |
4.2 ARIMA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的构建 | 第43-45页 |
4.2.1 ARIMA模型原理 | 第43-44页 |
4.2.2 ARIMA模型的构建 | 第44-45页 |
4.3 基于ARIMA模型的武汉市住房支付能力的预测 | 第45-50页 |
4.4 基于ARIMA模型的武汉市房价收入比预测 | 第50-51页 |
4.5 预测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5 政策建议 | 第53-58页 |
5.1 提高武汉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对策 | 第53-57页 |
5.1.1 增加居民收入,切实改善住房支付能力 | 第53页 |
5.1.2 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完善住宅市场体系 | 第53-55页 |
5.1.3 建立针对全体公民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55页 |
5.1.4 规范住房金融制度,提高居民贷款购房能力,加强法制化建设 | 第55-56页 |
5.1.5 严格区分真实住宅需求,抑制投机,倡导合理消费 | 第56-57页 |
5.2 可能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