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1.1 钢和混凝土组合梁桥构成与应用 | 第11-13页 |
| 1.2 钢和混凝土组合梁桥的特点 | 第13页 |
| 1.3 论文研究工程背景 | 第13-16页 |
| 1.4 论文研究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 第2章 桥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8-28页 |
| 2.1 引言 | 第18页 |
| 2.2 桥梁模拟 | 第18-21页 |
| 2.2.1 钢梁模拟 | 第18-19页 |
| 2.2.2 混凝土桥面板模拟 | 第19页 |
| 2.2.3 混凝土桥面板预应力筋模拟 | 第19-21页 |
| 2.3 桥墩模拟 | 第21页 |
| 2.4 桩-土效应模拟 | 第21-23页 |
| 2.5 边界条件模拟 | 第23-24页 |
| 2.6 混凝土收缩、徐变和强度增强的模拟 | 第24-26页 |
| 2.7 全桥模型 | 第26页 |
| 2.8 小结 | 第26-28页 |
| 第3章 桥梁施工阶段静力计算分析 | 第28-38页 |
| 3.1 施工过程模拟 | 第28-30页 |
| 3.2 施工阶段桥梁位移计算分析 | 第30-33页 |
| 3.3 混凝土桥面板应力计算分析 | 第33-36页 |
| 3.4 施工过程钢梁应力计算分析 | 第36-37页 |
| 3.5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桥梁运营阶段计算分析 | 第38-44页 |
| 4.1 荷载模拟 | 第38-39页 |
| 4.1.1 恒载模拟 | 第38页 |
| 4.1.2 活载模拟 | 第38-39页 |
| 4.1.3 温度模拟 | 第39页 |
| 4.2 活载作用计算分析 | 第39-40页 |
| 4.3 温度作用计算分析 | 第40-41页 |
| 4.4 荷载组合作用计算分析 | 第41-42页 |
| 4.5 小结 | 第42-44页 |
| 第5章 桥梁动力计算分析 | 第44-58页 |
| 5.1 引言 | 第44页 |
| 5.2 自振特性分析 | 第44-49页 |
| 5.2.1 自振特性计算理论 | 第44-45页 |
| 5.2.2 自振特性计算分析 | 第45-49页 |
| 5.3 地震反应谱分析 | 第49-52页 |
| 5.3.1 反应谱分析理论 | 第49-50页 |
| 5.3.2 地震动输入 | 第50-51页 |
| 5.3.3 反应谱及其组合应力计算分析 | 第51-52页 |
| 5.4 地震时程分析 | 第52-56页 |
| 5.4.1 时程分析理论 | 第52-53页 |
| 5.4.2 地震波输入 | 第53-54页 |
| 5.4.3 单独作用和地震与恒载组合作用计算分析 | 第54-56页 |
| 5.5 小结 | 第56-58页 |
| 第6章 桥梁稳定计算分析 | 第58-66页 |
| 6.1 引言 | 第58页 |
| 6.2 成桥恒载稳定分析 | 第58-60页 |
| 6.3 成桥恒载与活载作用稳定分析 | 第60-64页 |
| 6.3.1 全桥满布车道荷载稳定分析 | 第60-61页 |
| 6.3.2 活载横向偏载稳定分析 | 第61-63页 |
| 6.3.3 3号中间墩两侧跨径满布车道荷载稳定分析 | 第63-64页 |
| 6.4 小结 | 第64-66页 |
| 第7章 预弯钢梁施加桥面板预应力方法探讨 | 第66-75页 |
| 7.1 引言 | 第66页 |
| 7.2 工况一 | 第66-68页 |
| 7.3 工况二 | 第68-69页 |
| 7.4 工况三 | 第69-70页 |
| 7.5 工况四 | 第70-71页 |
| 7.6 工况五 | 第71-72页 |
| 7.7 工况六 | 第72页 |
| 7.8 工况七 | 第72-74页 |
| 7.9 小结 | 第74-75页 |
| 结论 | 第75-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