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灰岩储层耐高温转向酸液体系的研究及性能评价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转向技术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机械分层酸化 | 第9页 |
1.2.2 化学转向 | 第9-10页 |
1.3 转向酸液体系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3.1 国内外转向酸液体系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3.2 转向酸液体系性能评价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3 转向酸液体系在国内的应用现状 | 第17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5.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5.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松南气田凝灰岩储层岩石特征 | 第21-26页 |
2.1 松南气田基本概况 | 第21-22页 |
2.2 松南气田全岩矿物定量分析 | 第22-26页 |
2.2.1 测试原理及流程 | 第22-24页 |
2.2.2 黏土矿物总量测定和非黏土矿物测定 | 第24页 |
2.2.3 松南气田储层矿物及黏土成份分析结果 | 第24-26页 |
第三章 耐高温转向剂的研发 | 第26-39页 |
3.1 转向剂分子设计 | 第26-32页 |
3.1.1 自转向酸体系转向机理 | 第26-27页 |
3.1.2 主剂类型的确定 | 第27-31页 |
3.1.3 Gemini型表面活性剂构效关系 | 第31-32页 |
3.2 转向剂的研制 | 第32-38页 |
3.2.1 Gemini型VES制备过程 | 第32-37页 |
3.2.2 转向剂的筛选 | 第37页 |
3.2.3 转向剂增黏机理 | 第37-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转向酸液体系的构建 | 第39-55页 |
4.1 酸岩溶蚀率实验及主体酸研究 | 第39-41页 |
4.1.1 主体酸液类型的确定 | 第39页 |
4.1.2 主体酸液体系的确定 | 第39-41页 |
4.2 转向剂用量优选 | 第41-42页 |
4.3 酸液用剂的配伍性评价 | 第42-46页 |
4.3.1 辅剂配伍性评价 | 第42-45页 |
4.3.2 转向剂与地层水配伍性评价 | 第45-46页 |
4.4 缓蚀剂的筛选 | 第46-48页 |
4.5 铁离子稳定剂的筛选 | 第48-51页 |
4.6 防膨剂的筛选 | 第51-53页 |
4.7 助排剂的筛选 | 第53-5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转向酸液体系的性能研究 | 第55-69页 |
5.1 转向酸液体系缓蚀性能评价 | 第55-56页 |
5.2 转向酸液体系的防膨效果评价 | 第56页 |
5.3 转向酸液体系缓速率测定 | 第56-57页 |
5.4 转向酸液体系耐温性耐剪切性评价 | 第57-60页 |
5.5 转向酸液体系破胶性评价 | 第60-61页 |
5.6 转向酸液体系残酸的表、界面张力评价 | 第61-63页 |
5.7 转向效果评价 | 第63-67页 |
5.7.1 实验仪器 | 第63页 |
5.7.2 实验原理 | 第63-64页 |
5.7.3 结果及分析 | 第64-67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建议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