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油田长4+5油层组石油富集规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 ·岩性油气藏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题目来源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1页 |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25页 |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3-14页 |
| ·研究区构造背景 | 第13-14页 |
| ·研究区范围 | 第14页 |
|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4-21页 |
| ·地层划分的主要标志层 | 第14-17页 |
| ·地层对比结果 | 第17-21页 |
| ·构造特征 | 第21-25页 |
| 第三章 沉积相研究 | 第25-43页 |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25页 |
| ·长4+5油层组沉积相研究 | 第25-35页 |
| ·主要沉积相标志 | 第25-33页 |
| ·长4+5油层组测井相类型及其对沉积相的响应 | 第33-35页 |
| ·沉积相类型及主要沉积微相特征 | 第35-38页 |
| ·沉积相类型及沉积微相的划分 | 第35页 |
| ·三角洲平原亚相 | 第35-36页 |
| ·三角洲前缘亚相 | 第36-38页 |
|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38-43页 |
| ·沉积微相平面图的编制 | 第38-39页 |
| ·长4+5油层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39-43页 |
| 第四章 储层特征及评价 | 第43-63页 |
| ·储层的岩石学特征 | 第43-46页 |
| ·岩石类型及碎屑成分 | 第43页 |
| ·胶结物成分 | 第43-44页 |
| ·岩石的结构 | 第44-46页 |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46-52页 |
| ·孔隙类型及大小 | 第46-47页 |
| ·孔喉类型 | 第47-48页 |
| ·孔喉微观特征 | 第48-52页 |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52-57页 |
| ·储层物性的总体特征 | 第52-53页 |
| ·储层物性的纵向特征 | 第53-54页 |
| ·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 | 第54页 |
| ·储层物性宏观展布特征 | 第54-57页 |
| ·储层的分类及评价 | 第57-63页 |
| ·储层评价参数 | 第57-58页 |
| ·储层的分类及评价结果 | 第58-63页 |
| 第五章 成藏地质条件及石油富集规律 | 第63-70页 |
| ·油气成藏要素分析 | 第63-66页 |
| ·生油条件 | 第63-64页 |
| ·储集条件 | 第64页 |
| ·盖层与遮挡条件 | 第64-65页 |
| ·圈闭条件 | 第65-66页 |
| ·石油富集规律 | 第66-70页 |
| ·油藏分布特征 | 第66-67页 |
| ·石油分布的控制因素分析 | 第67-70页 |
| 第六章 有利目标区预测 | 第70-80页 |
| ·有利区预测依据 | 第70页 |
| ·有利区预测结果 | 第70-80页 |
| 结论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86页 |
| 详细摘要 | 第86-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