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各种类型园林论文

厦门铁路文化公园绿道使用后评价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3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1-12页
        1.3.1 研究内容第11页
        1.3.2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4 论文框架第12-13页
第2章 铁路公园绿道的相关理论第13-29页
    2.1 相关概念阐释第13-16页
        2.1.1 公园第13-14页
        2.1.2 绿道的概念、特征、类型第14-16页
        2.1.3 铁路公园绿道第16页
    2.2 国内外铁路公园绿道的发展概况第16-23页
        2.2.1 国外铁路公园绿道的发展概况第16-21页
        2.2.2 国内铁路公园绿道的发展概况第21-23页
    2.3 使用后评价理论第23-28页
        2.3.1 使用后评价概述第23-24页
        2.3.2 使用后评价的研究动态第24-25页
        2.3.3 使用后评价的目的第25-26页
        2.3.4 使用后评价的类别第26页
        2.3.5 使用后评价的操作第26-28页
    2.4 铁路公园绿道中人的行为心理需求第28页
    2.5 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铁路公园绿道中的使用后评价应用研究第29-35页
    3.1 铁路公园绿道的使用后评价模型第29-31页
        3.1.1 调查方法第29-30页
        3.1.2 数据分析方法第30-31页
        3.1.3 总结阶段第31页
    3.2 铁路公园绿道使用后评价的影响因素第31-34页
        3.2.1 物质环境因素第31-32页
        3.2.2 社会文化因素第32-33页
        3.2.3 使用者因素第33-34页
    3.3 小结第34-35页
第4章 厦门铁路文化公园绿道实证研究第35-79页
    4.1 厦门铁路文化公园绿道概况第35-44页
        4.1.1 厦门市概况第35页
        4.1.2 厦门市绿道与慢行系统概况第35-36页
        4.1.3 厦门铁路文化公园绿道历史沿革第36页
        4.1.4 厦门铁路文化公园绿道介绍第36-44页
    4.2 铁路文化公园绿道预调研第44-49页
        4.2.1 自由访谈第44-47页
        4.2.2 文档资料收集第47-48页
        4.2.3 非参与性观察第48-49页
    4.3 建立铁路文化公园绿道评价因子第49-51页
        4.3.1 评价操作模型第49-50页
        4.3.2 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第50-51页
    4.4 使用者行为观察与分析第51-57页
        4.4.1 分析步骤与方法第52页
        4.4.2 行为观察分析第52-53页
        4.4.3 行为地图分析第53-56页
        4.4.4 结论第56-57页
    4.5 问卷调查与量表分析第57-79页
        4.5.1 调查问卷设计及发放第57-58页
        4.5.2 使用者基本情况第58-59页
        4.5.3 使用情况分析第59-63页
        4.5.4 评价因素因子分析第63-69页
        4.5.5 评价因素均值分析第69-73页
        4.5.6 评价因素方差分析第73-79页
第5章 结语第79-84页
    5.1 主要结论第79-80页
    5.2 关于厦门铁路文化公园绿道的建议第80-83页
    5.3 研究展望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9页
致谢第89-90页
附录A第90-93页
附录B第93-9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借鉴“城中村”非正规模式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研究初探
下一篇:文化消费视角下的当代商业建筑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