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城镇化背景下巨大的流动人.住房需求压力 | 第11页 |
1.1.2“城中村”长期作为流动人.的社会“廉租房” | 第11-12页 |
1.1.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创新需求 | 第12-13页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9页 |
1.4.1“城中村” | 第14页 |
1.4.2 流动人.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1.4.3“城中村”非正规模式 | 第15-18页 |
1.4.4 保障性住房 | 第18-19页 |
1.5 本文研究范围界定 | 第19-20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2 相关研究理论及实践 | 第23-37页 |
2.1 对城市非正规性的研究 | 第23-25页 |
2.1.1 城市非正规性的研究历程 | 第23页 |
2.1.2 国外非正规聚落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 第23-25页 |
2.2.国外流动人.聚集区的发展概况 | 第25-27页 |
2.2.1 国外流动人.的聚集区的形成与类型 | 第26页 |
2.2.3 国外流动人.聚集区的居住状况 | 第26-27页 |
2.3 国内“城中村”的研究综述 | 第27-31页 |
2.3.1“城中村”的类型 | 第28-29页 |
2.3.2“城中村”的产生因素研究 | 第29页 |
2.3.3“城中村”的社会功效研究 | 第29-30页 |
2.3.4“城中村”的空间形态研究 | 第30页 |
2.3.5“城中村”的非正规经济研究 | 第30-31页 |
2.4 国内外保障性住房的相关研究和案例 | 第31-36页 |
2.4.1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概况 | 第31-32页 |
2.4.2 国内保障性住房研究综述 | 第32-34页 |
2.4.3 国外保障性住房实践案例 | 第34-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城中村”的建设现状调查分析与研究 | 第37-77页 |
3.1“城中村”的区位分布 | 第37-44页 |
3.1.1“城中村”的空间分布分析 | 第37-40页 |
3.1.2“城中村”的周边环境分析 | 第40-42页 |
3.1.3“城中村”的交通条件分析 | 第42-43页 |
3.1.4 流动人.视角下“城中村”区位分布的优势解析 | 第43-44页 |
3.2“城中村”的空间形态 | 第44-56页 |
3.2.1“城中村”的非正规聚落形态现状分析 | 第44-48页 |
3.2.2“城中村”的非正规住宅空间现状分析 | 第48-55页 |
3.2.3 流动人.视角下“城中村”的空间形态适应性解析 | 第55-56页 |
3.3“城中村”的居民构成 | 第56-64页 |
3.3.1 房东的基本特征、生活行为和空间需求 | 第56-59页 |
3.3.2 租客的基本特征、生活行为和空间需求 | 第59-62页 |
3.3.3 商贩的基本特征、生活行为和空间需求 | 第62-64页 |
3.3.4 流动人.视角下“城中村”的居民结构的多元性解析 | 第64页 |
3.4“城中村”的商业经济 | 第64-72页 |
3.4.1“城中村”的非正规租赁住房的分析 | 第65-69页 |
3.4.2“城中村”的非正规经济分析 | 第69-71页 |
3.4.3 流动人.视角下“城中村”的非正规经济的吸引力解析 | 第71-72页 |
3.5“城中村”的组织管理 | 第72-74页 |
3.5.1“城中村”非正规的组织管理体系 | 第72-73页 |
3.5.2“城中村”村委会的管理运行 | 第73-74页 |
3.5.3 流动人.视角下“城中村”组织管理的便捷性解析 | 第7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4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77-109页 |
4.1 保障性住房的区位分布现状分析 | 第77-87页 |
4.1.1 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分布分析 | 第77-80页 |
4.1.2 保障性住房周边公共设施和空间分析 | 第80-85页 |
4.1.3 保障性住房的交通条件分析 | 第85-87页 |
4.1.4 流动人.视角下保障性住房区位分布的局限性解析 | 第87页 |
4.2 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形态 | 第87-92页 |
4.2.1 保障性住房的住区形态现状分析 | 第87-89页 |
4.2.2 保障性住区的住宅空间现状分析 | 第89-91页 |
4.2.3 流动人.视角下保障性住房空间形态的不适应解析 | 第91-92页 |
4.3 保障性住房的居民构成 | 第92-96页 |
4.3.1 廉租房居民的基本特征和生活行为 | 第92-94页 |
4.3.2 公租房居民的基本特征和生活行为 | 第94-95页 |
4.3.3 流动人.视角下保障性住房居民构成的单一性解析 | 第95-96页 |
4.4 保障性住房的公共服务设施 | 第96-104页 |
4.4.1 与保障性住房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规范分析 | 第96-98页 |
4.4.2 保障性住房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分析 | 第98-104页 |
4.5 保障性住房的物业管理现状分析 | 第104-106页 |
4.5.1 保障性住房的物业管理体系 | 第104-105页 |
4.5.2 保障性住房的物业管理运行 | 第105-106页 |
4.4.3 流动人.视角下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的不便解析 | 第10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6-109页 |
5“城中村”非正规模式及借鉴策略的提出 | 第109-125页 |
5.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与保障性住房的关联性 | 第109-111页 |
5.1.1 居住对象的一致性 | 第109-110页 |
5.1.2 住房形式的一致性 | 第110页 |
5.1.3 社会功能的一致性 | 第110-111页 |
5.2“城中村”与保障性住房的对比研究 | 第111-118页 |
5.2.1 区位分布对比 | 第111-113页 |
5.2.2 空间形态对比 | 第113-115页 |
5.2.3 居民构成对比 | 第115-117页 |
5.2.4 社区服务对比 | 第117页 |
5.2.5 组织管理对比 | 第117-118页 |
5.3 借鉴“城中村”非正规模式思路的提出 | 第118-119页 |
5.4“城中村”非正规模式的借鉴策略 | 第119-123页 |
5.4.1 空间与功能层面 | 第120-122页 |
5.4.2 社会与组织层面 | 第122-123页 |
5.4.3 经济与就业层面 | 第12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25-126页 |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6页 |
图表目录 | 第136-146页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6-147页 |
附录1住宅空间调研表 | 第147-148页 |
附录2“城中村”调研问卷 | 第148-154页 |
1.房东问卷 | 第148-150页 |
2.商贩问卷 | 第150-152页 |
3.租户问卷 | 第152-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