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提柜模式的末端物流共同配送网点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概述 | 第17-24页 |
2.1 末端物流概述 | 第17-19页 |
2.1.1 末端物流的定义 | 第17页 |
2.1.2 传统末端物流配送模式 | 第17-19页 |
2.2 末端物流共同配送模式 | 第19-20页 |
2.3 末端物流的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2.3.1 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2.3.2 供应链成本分担和利益分配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2.3.3 供应链鲁棒性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末端物流共同配送网点成本分析 | 第24-38页 |
3.1 问题描述 | 第24-26页 |
3.1.1 共同配送模型 | 第24-25页 |
3.1.2 共同配送模型中的各方关系 | 第25-26页 |
3.2 模型建立 | 第26-28页 |
3.2.1 Shapley值法 | 第26-27页 |
3.2.2 改进Shapley值法 | 第27-28页 |
3.3 影响因素 | 第28-31页 |
3.3.1 包裹流量 | 第28页 |
3.3.2 物流企业管理水平 | 第28-31页 |
3.4 数值分析 | 第31-37页 |
3.4.1 固定成本的分担 | 第31-32页 |
3.4.2 运营成本的分担 | 第32-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末端物流共同配送网点定价分析 | 第38-50页 |
4.1 问题描述 | 第38-39页 |
4.1.1 物流企业参与建设末端物流网点 | 第38页 |
4.1.2 物流企业与物业服务商之间的合作 | 第38-39页 |
4.2 模型建立 | 第39-42页 |
4.2.1 需求函数 | 第39-40页 |
4.2.2 利润模型 | 第40-42页 |
4.3 影响因素 | 第42-46页 |
4.3.1 仅由物流企业提供服务 | 第42-43页 |
4.3.2 仅由物业服务商提供服务 | 第43-44页 |
4.3.3 物流企业和物业服务商共同提供服务 | 第44-45页 |
4.3.4 定价决策分析 | 第45-46页 |
4.4 数值分析 | 第46-49页 |
4.4.1 市场总需求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2 服务水平敏感系数的影响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末端物流共同配送网点鲁棒性分析 | 第50-59页 |
5.1 问题描述 | 第50-51页 |
5.1.1 末端物流网点的鲁棒性 | 第50页 |
5.1.2 自提柜模式下的鲁棒性 | 第50-51页 |
5.2 模型建立 | 第51-54页 |
5.2.1 持续经营鲁棒性指标 | 第51页 |
5.2.2 收益鲁棒性指标 | 第51-52页 |
5.2.3 服务水平鲁棒性指标 | 第52-54页 |
5.2.4 末端物流网点综合鲁棒性指标 | 第54页 |
5.3 影响因素 | 第54-55页 |
5.3.1 多规格自提柜 | 第54-55页 |
5.3.2 后备仓库 | 第55页 |
5.4 数值分析 | 第55-58页 |
5.4.1 多规格自提柜的影响 | 第55-57页 |
5.4.2 后备仓库的影响 | 第57-5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