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我国开发性金融基建信贷新模式探析--基于开发银行福建分行的实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4-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页
    1.2 相关文献综述第15-19页
        1.2.1 国外文献综述第15-17页
        1.2.2 国内文献综述第17-19页
    1.3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19页
    1.4 主要贡献与不足第19-21页
        1.4.1 主要贡献第19-20页
        1.4.2 不足之处第20-21页
第2章 我国开发性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分析第21-26页
    2.1 我国开发性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分析第21-24页
        2.1.1 我国既有融资制度的缺陷第21-22页
        2.1.2 既有金融制度的安排难以解决基础设施融资的“短板困境”第22-23页
        2.1.3 我国开发性金融是基础设施建设走出“短板困境”的新金融制度安排第23页
        2.1.4 我国开发性金融的运用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第23-24页
    2.2 我国开发性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可行性分析第24-26页
        2.2.1 我国开发性金融的服务宗旨第24-25页
        2.2.2 我国开发性金融的资金来源第25页
        2.2.3 我国开发性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效第25-26页
第3章 我国开发性金融基建信贷新模式分析第26-37页
    3.1 新《预算法》出台的背景第26-27页
    3.2 新《预算法》对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提出的新要求第27-28页
        3.2.1 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第27页
        3.2.2 推广使用PPP模式进入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第27-28页
    3.3 新《预算法》对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影响第28页
    3.4 我国开发性金融基建信贷新模式分析第28-37页
        3.4.1 政府购买服务新模式分析第28-30页
        3.4.2 PPP新模式分析第30-33页
        3.4.3 投贷联动新模式分析第33-35页
        3.4.4 我国开发性金融基建信贷新模式的实践意义第35-37页
第4章 基建信贷新模式的案例分析-以开发银行福建分行实践为例第37-52页
    4.1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案例分析第37-41页
        4.1.1 案例概况第37页
        4.1.2 交易结构第37-39页
        4.1.3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风险分析第39-40页
        4.1.4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风险应对第40-41页
        4.1.5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贷款效益分析第41页
    4.2 PPP模式的案例分析第41-47页
        4.2.1 案例情况第41-42页
        4.2.2 交易结构第42-43页
        4.2.3 PPP模式的风险分析第43-45页
        4.2.4 PPP模式的风险应对第45-46页
        4.2.5 PPP模式的贷款效益分析第46-47页
    4.3 投贷联动模式的案例分析第47-52页
        4.3.1 案例基本情况第47页
        4.3.2 设计思路第47-49页
        4.3.3 交易结构第49-50页
        4.3.4 投贷联动模式的风险分析及应对第50-51页
        4.3.5 投贷联动模式的效益分析第51-52页
第5章 基建信贷新模式的分析和建议第52-59页
    5.1 基建信贷新模式的运作效果比较分析第52-54页
        5.1.1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和PPP模式运作效果的比较分析第52-53页
        5.1.2 投贷联动模式与单一贷款模式运作效果的比较分析第53-54页
    5.2 基建信贷新模式的选择建议第54-59页
        5.2.1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选择建议第54-55页
        5.2.2 PPP模式的选择建议第55-57页
        5.2.3 投贷联动模式的选择建议第57-59页
第6章 结论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引入指数成分股间的共跳对波动率预测的影响
下一篇: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基于双边随机边界模型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