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各类型航空器论文--无人驾驶飞机论文

无人自转旋翼机建模与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符号表第16-2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29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20-2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27页
        1.2.1 旋翼机发展现状第22-25页
        1.2.2 无人旋翼机建模与控制技术研究现状第25-27页
    1.3 旋翼机飞行控制难点第27-28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第28-29页
第二章 基于参数辨识的建模技术研究第29-49页
    2.1 气动参数辨识方案第29-32页
        2.1.1 试验方案设计第29-30页
        2.1.2 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第30-32页
    2.2 气动参数辨识算法第32-35页
        2.2.1 线性回归法第32-34页
        2.2.2 极大似然法第34-35页
        2.2.3 Newton-Raphson优化算法第35页
    2.3 辨识试验输入设计第35-38页
        2.3.1 扫频激励第36页
        2.3.2 211方波激励第36-37页
        2.3.3 试验激励响应第37-38页
    2.4 纵横向辨识模型及模型优化第38-41页
        2.4.1 纵横向辨识模型结构第38-39页
        2.4.2 模型辨识第39-41页
    2.5 辨识精度评估第41-45页
        2.5.1 纵向辨识精度评估第41-43页
        2.5.2 横侧向辨识效果精度评估第43-44页
        2.5.3 辨识结果分析第44-45页
    2.6 纵横向辨识效果验证第45-48页
    2.7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无人自转旋翼机特性分析第49-62页
    3.1 基于辨识结果的气动特性分析第49-55页
        3.1.1 辨识模态分析第49-51页
        3.1.2 纵向静稳定性和操纵特性分析第51-54页
        3.1.3 横滚静稳定性和操纵特性分析第54-55页
        3.1.4 航向静稳定性分析第55页
    3.2 基于配平数据的气动特性分析第55-59页
        3.2.1 不同前向力对气动特性的影响第55-56页
        3.2.2 不同纵向力对气动特性的影响第56-57页
        3.2.3 不同配重对气动特性的影响第57-58页
        3.2.4 不同海拔高度对气动性能的影响第58-59页
    3.3 有人起飞着陆段气动特性分析第59-61页
        3.3.1 起飞段特性分析第59-60页
        3.3.2 着陆段特性分析第60-61页
    3.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无人自转旋翼机控制策略研究第62-88页
    4.1 控制律总体设计方案第62-64页
    4.2 纵向控制律设计第64-73页
        4.2.1 俯仰角控制第64-66页
        4.2.2 空速控制第66-68页
        4.2.3 基于油门的高度控制第68-70页
        4.2.4 下沉率控制第70-73页
    4.3 横侧向控制律设计第73-75页
        4.3.1 航迹控制第73-74页
        4.3.2 滚转控制第74-75页
    4.4 滑跑控制方案第75-77页
        4.4.1 预旋控制策略设计第75-76页
        4.4.2 滑跑控制策略设计第76-77页
    4.5 起飞阶段控制方案第77-79页
        4.5.1 起飞纵向控制策略设计第77-78页
        4.5.2 起飞横侧向控制策略设计第78-79页
    4.6 着陆阶段控制方案第79-86页
        4.6.1 着陆纵向控制策略设计第79-81页
        4.6.2 两种姿态拉起控制策略设计第81-84页
        4.6.3 着陆横侧向抗侧风控制策略设计第84-86页
    4.7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五章 基于FlightGear的飞行仿真第88-104页
    5.1 半物理仿真环境简介第88-94页
        5.1.1 FlightGear飞行平台第88-89页
        5.1.2 FlightGear飞行动力学模型第89页
        5.1.3 基于YABSim的无人自转旋翼机ELA07建模第89-92页
        5.1.4 基于FlightGear的半物理仿真平台第92-94页
    5.2 起飞段控制策略仿真验证第94-98页
        5.2.1 考虑桨盘控制偏差的起飞仿真验证第94-95页
        5.2.2 考虑油门偏差的起飞仿真验证第95-96页
        5.2.3 考虑重心偏差的起飞仿真验证第96-97页
        5.2.4 起飞段前向风扰动的影响第97-98页
    5.3 着陆段控制策略仿真验证第98-102页
        5.3.1 拉起高度偏差的着陆仿真验证第99-100页
        5.3.2 考虑空速测量偏差的着陆仿真第100-101页
        5.3.3 着陆段前右向侧风扰动的影响第101-102页
    5.4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六章 自主起降飞行试验设计与试验结果分析第104-117页
    6.1 自主起降试飞方案设计第104-105页
        6.1.1 飞行航路与试验内容第104-105页
        6.1.2 起降轨迹线设计第105页
    6.2 在线调整控制律参数第105-108页
        6.2.1 起飞段控制律调整第106-107页
        6.2.2 空中段控制律调整第107页
        6.2.3 模拟着陆以及着陆段控制律调整第107-108页
    6.3 试验结果分析第108-116页
        6.3.1 滑跑纠偏试验结果分析第109-110页
        6.3.2 起飞段试验结果分析第110-111页
        6.3.3 空中飞行试验结果分析第111-114页
        6.3.4 模拟着陆以及实际着陆段试验结果分析第114-116页
    6.4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17-119页
    7.1 本文工作的总结第117-118页
    7.2 后续工作展望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物联网的盲降机房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风洞试验WDPR支撑系统流致振动和气动干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