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阶级、阶层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研究(1978-2017)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31页
    1.1 选题背景、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第12-19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14页
        1.1.2 研究对象第14-18页
        1.1.3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9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9-26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26-28页
        1.2.3 已有研究的启示第28-29页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第29-30页
        1.3.1 研究目标第29页
        1.3.2 研究方法第29-30页
    1.4 基本框架结构第30-31页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的源泉第31-72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分析理论第31-35页
        2.1.1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基石第32-33页
        2.1.2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基本价值取向第33-34页
        2.1.3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重要补充第34-35页
    2.2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发展第35-41页
        2.2.1 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相结合实现工农联盟第37-40页
        2.2.2 新经济政策时期对商品经济和资产阶级的新认识第40-41页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阶级-阶层分析理论第41-72页
        2.3.1 毛泽东阶级-阶层分析理论的现实起点:“分清敌友以动员群众”第42-50页
        2.3.2 毛泽东阶级-阶层分析理论的转向:民族危机下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互助互让”第50-58页
        2.3.3 毛泽东阶级-阶层分析理论的目标:建立“各得其所”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第58-66页
        2.3.4 毛泽东阶级-阶层分析理论在建国初期的曲折发展第66-72页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72-106页
    3.1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与新社会阶层理论的确立(1978-1991)第73-80页
        3.1.1 “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寓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第73-74页
        3.1.2 尊重商品经济历史作用,恢复城市个体经济第74-77页
        3.1.3 私营经济异军突起,新社会阶层粗具规模第77-80页
    3.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新社会阶层理论的丰富(1992-2001)第80-89页
        3.2.1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赋予新社会阶层新的历史意义第80-84页
        3.2.2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新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党建工作..第84-87页
        3.2.3 赋予农村致富能人“经济-政治”双重精英身份第87-89页
    3.3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发展(2002-2012)第89-100页
        3.3.1 新社会阶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第90-93页
        3.3.2 新社会阶层是解决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第93-95页
        3.3.3 将新社会阶层正式纳入党的基层建设工作第95-100页
    3.4 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与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创新(2012-2017)第100-106页
        3.4.1 改革开放以来新社会阶层是人民群众的有机组成部分第101-103页
        3.4.2 新社会阶层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第103-104页
        3.4.3 以“共同富裕”为核心建构“五位一体”的发展新理念第104-106页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基本要素第106-151页
    4.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社会阶层理论的经济社会条件第106-118页
        4.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第107-110页
        4.1.2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基本目标第110-114页
        4.1.3 “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实现途径第114-118页
    4.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新社会阶层理论形成的制度基础第118-132页
        4.2.1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第118-122页
        4.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第122-126页
        4.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第126-132页
    4.3 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是新社会阶层理论的核心要素第132-151页
        4.3.1 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两种爱国者的广泛联盟第133-135页
        4.3.2 统战新对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第135-138页
        4.3.3 团结新社会阶层是处理好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关键第138-143页
        4.3.4 创业创新、“互联网+”背景下统一战线内容更新第143-151页
第5章 与时俱进的新社会阶层理论第151-189页
    5.1 新社会阶层理论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着眼点第151-161页
        5.1.1 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时代特色的阶层分析理论第151-154页
        5.1.2 新矛盾、新需求、新阶层三位一体的发展逻辑第154-160页
        5.1.3 从“中间阶层”到“新社会阶层”的内涵拓展第160-161页
    5.2 “各得其所”、“共同富裕”与“共享发展”的内在逻辑第161-175页
        5.2.1 “各得其所”是毛泽东阶级-阶层分析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第162-163页
        5.2.2 新时期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新社会阶层构建工程第163-172页
        5.2.3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阶层理论的落脚点第172-175页
    5.3 新社会阶层理论的历史功绩与现实价值第175-189页
        5.3.1 促进和保障新时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第176-180页
        5.3.2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和代表性第180-184页
        5.3.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社会阶层第184-189页
结语—中国特色新社会阶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重大创新第189-194页
致谢第194-196页
参考文献第196-20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209页

论文共2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下一篇:G2C场景下政府信息共享效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