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卧龙游客中心设计研究--建筑的地域性与时代性探索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9-13页
    一、研究缘起第9页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三、研究方法与范围第10页
    四、既往研究第10-12页
    五、论文结构框架第12-13页
第一章 相关背景问题研究第13-33页
    1.1 游客中心的起源——旅游接待建筑第13-15页
        1.1.1 国外旅游接待建筑发展概述第13-14页
        1.1.2 我国旅游接待建筑发展概述第14-15页
    1.2 游客中心的产生与特点第15-22页
        1.2.1 游客中心的产生第15-16页
        1.2.2 游客中心概念与分类第16-18页
        1.2.3 游客中心的发展现状第18-20页
        1.2.4 游客中心建筑的特点第20-22页
    1.3 建筑的地域性与时代性研究第22-29页
        1.3.1 地域性第22页
        1.3.2 时代性第22-23页
        1.3.3 发展趋势——地域性与时代性的融合第23-24页
        1.3.4 游客中心设计实例第24-29页
    1.4 卧龙游客中心项目背景第29-32页
        1.4.1 项目位置第29-30页
        1.4.2 任务要求第30-31页
            1.4.2.1 项目定位第30页
            1.4.2.2 功能分区第30-31页
            1.4.2.3 建筑外观第31页
        1.4.3 设计目标第31-32页
    1.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二章 地域概况与总体布局的形成第33-43页
    2.1 地域概况研究第33-35页
        2.1.1 地貌特征第33页
        2.1.2 气候特点第33-34页
        2.1.3 自然资源第34页
        2.1.4 人口组成第34页
        2.1.5 公用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第34-35页
    2.2 设计分析第35-40页
        2.2.1 功能组成与规模研究第35-37页
        2.2.2 场地区位条件第37页
        2.2.3 地域人文历史因素第37-38页
        2.2.4 场地现状及地域场地利用方式分析第38-40页
    2.3 总体布局的形成第40-42页
        2.3.1 场地利用及竖向设计第40-41页
        2.3.2 总体布局及功能分区第41页
        2.3.3 场地交通组织第41-42页
        2.3.4 场地景观组织第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地域建筑形式研究与兼顾时代性的空间营造第43-56页
    3.1 地域建筑研究第43-47页
        3.1.1 地域建筑单体形式研究第43-44页
            3.1.1.1 邛笼第43-44页
            3.1.1.2 干栏式建筑及井干式建筑第44页
        3.1.2 地域聚落研究第44-47页
            3.1.2.1 核心建筑第45页
            3.1.2.2 道路系统第45-46页
            3.1.2.3 连接体及其他第46-47页
    3.2 区内建筑现状与游客中心设计原则第47-50页
        3.2.1 区域建筑现状第47-49页
        3.2.2 游客中心建筑设计的原则第49-50页
            3.2.2.1 与地域环境相协调第49页
            3.2.2.2 传承地域文化第49-50页
            3.2.2.3 展示地域文化第50页
            3.2.2.4 回应时代要求第50页
    3.3 地域特色空间抽象与建筑生成第50-52页
        3.3.1 特色空间抽象第50页
        3.3.2 建筑生成第50-52页
    3.4 功能空间设计第52-55页
        3.4.1 展览空间的复合设计第52-53页
        3.4.2 多功能空间的弹性设计第53-54页
        3.4.3 连接体设计第54-55页
    3.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地域技术研究与节能措施应用探讨第56-69页
    4.1 营造技术第56-61页
        4.1.1 地域传统营造技术第56-57页
        4.1.2 现代营造技术第57-59页
        4.1.3 卧龙游客中心营造技术第59-61页
    4.2 抗震防灾措施第61-63页
        4.2.1 地域传统抗震防灾措施第61-62页
        4.2.2 卧龙游客中心抗震防灾措施第62-63页
    4.3 通风节能措施第63-68页
        4.3.1 地域传统通风节能措施第63页
        4.3.2 现代通风节能措施第63-66页
        4.3.3 卧龙游客中心通风节能措施第66-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项目总结与思考第69-79页
    一. 多方案综合描述与比较第69-76页
        1. 设计方案1第69-70页
        2. 设计方案2第70-71页
        3. 设计方案3第71-72页
        4. 设计方案4第72页
        5. 设计方案5第72-73页
        6. 方案比较第73-76页
    二. 项目总结与反思第76-77页
        1. 关于旅游建筑第76页
        2. 关于新的建筑类型设计第76页
        3. 关于建筑师的社会责任第76-77页
    三. 我国游客中心设计趋势展望第77-79页
        1. 尊重景区自然环境第77页
        2. 深入挖掘地域特色第77页
        3. 迎合信息时代需求第77页
        4. 突出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第77-78页
        5. 融合多种功能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3-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研究
下一篇:3G时代中国移动营销渠道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