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4-2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1.2 研究的理论预期和现实意义 | 第16页 |
1.2.1 理论预期 | 第16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1 有关政府分权的研究 | 第16-18页 |
1.3.2 有关大学自主权的研究 | 第18-19页 |
1.3.3 有关政府分权与大学自主的研究 | 第19-20页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0-21页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1-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2 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第2章 大学自主权界说 | 第24-32页 |
2.1 大学自主权的内涵 | 第24-25页 |
2.2 大学自主权的分类 | 第25-27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2.3 大学自主权与相关概念关联性辨析 | 第27-32页 |
2.3.1 大学自主权与大学自主性 | 第28页 |
2.3.2 大学自主权与大学自治 | 第28-30页 |
2.3.3 大学自主权与学术自由 | 第30-32页 |
第3章 大学自主权历史演进的梳理与比较 | 第32-60页 |
3.1 西方发达国家大学自主权的历史演进 | 第32-39页 |
3.1.1 中世纪的大学自治(12 世纪——14 世纪末) | 第32-33页 |
3.1.2 基于大学自治的政府有限介入(14 世纪末——18 世纪末) | 第33-35页 |
3.1.3 大学自治与政府控制并存(18 世纪末——19 世纪70 年代) | 第35-37页 |
3.1.4 政府管制的加强(19 世纪70 年代——20 世纪70 年代末) | 第37-38页 |
3.1.5 政府间接多元的强化对大学的控制(20 世纪70 年代——至今) | 第38-39页 |
3.2 我国大学自主权的演进历程 | 第39-53页 |
3.2.1 高等教育的近代时期(清朝末年——新中国成立) | 第40-42页 |
3.2.2 高等教育的现代时期(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 第42-49页 |
3.2.3 高等教育的当代时期(改革开放——至今) | 第49-53页 |
3.3 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大学自主权的比较 | 第53-60页 |
3.3.1 两者的差异性 | 第53-57页 |
3.3.2 政府是影响大学自主权演进的主导因素 | 第57-60页 |
第4章 政府分权对大学自主的影响 | 第60-120页 |
4.1 分权是政府再造的新范式 | 第60-80页 |
4.1.1 传统官僚制模式失灵的原因 | 第60-66页 |
4.1.2 政府再造的新范式——分权 | 第66-69页 |
4.1.3 分权范式的基本要素 | 第69-80页 |
4.2 大学自主的价值基础、实质内容及理论渊源 | 第80-91页 |
4.2.1 大学自主的价值基础 | 第80-87页 |
4.2.2 市场本位是大学自主的实质内容 | 第87-88页 |
4.2.3 大学自主的理论渊源 | 第88-91页 |
4.3 大学自主取向受制于政府分权取向的求证 | 第91-120页 |
4.3.1 共时性:发达国家大学自主取向受制于政府分权取向 | 第92-106页 |
4.3.2 历时性:我国政府在不同阶段的分权取向决定了该时期大学自主的取向 | 第106-120页 |
第5章 对市场取向的大学自主的现实审视 | 第120-166页 |
5.1 我国大学自主坠入市场化陷阱的原因剖析 | 第120-133页 |
5.1.1 外部因素 | 第120-128页 |
5.1.2 内部因素 | 第128-133页 |
5.2 对市场取向的大学自主的反思 | 第133-148页 |
5.2.1 宏观层面:政府和市场成为主宰我国大学发展的双重主体 | 第134-142页 |
5.2.2 中观层面:强势的行政权力与弱势的学术权力 | 第142-144页 |
5.2.3 微观层面:不同利益主体权力关系的失衡 | 第144-148页 |
5.3 我国大学自主权落实难的根源探究 | 第148-166页 |
5.3.1 文化惯性 | 第148-151页 |
5.3.2 政府权宜 | 第151-152页 |
5.3.3 法律空置 | 第152-160页 |
5.3.4 制度瓶颈 | 第160-166页 |
第6章 治理理论视阈下大学自主的实现 | 第166-206页 |
6.1 治理理论概说 | 第166-171页 |
6.1.1 治理理论兴起的背景 | 第166-168页 |
6.1.2 治理理论诠释 | 第168-171页 |
6.2 治理理论是政府分权新的理论基础 | 第171-179页 |
6.2.1 治理理论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判与超越 | 第171-176页 |
6.2.2 治理范式的构成 | 第176-177页 |
6.2.3 治理理论对我国政府分权的适切性 | 第177-179页 |
6.3 治理理论下大学自主价值取向的重构 | 第179-185页 |
6.3.1 多中心治理是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新向度 | 第179-181页 |
6.3.2 第三部门是治理理论下我国大学的新定位 | 第181-184页 |
6.3.3 合作是治理理论下我国大学自主的价值选择 | 第184-185页 |
6.4 大学自主外在制度构建 | 第185-197页 |
6.4.1 法治——规范性保障 | 第186-190页 |
6.4.2 财政制度——诱导性调控 | 第190-197页 |
6.5 大学自主内在制度设计 | 第197-206页 |
6.5.1 大学校长——职业教育家的定位与选任制的任用方式 | 第198-201页 |
6.5.2 大学内部行政管理人员——教育职员定位与聘任制的任用方式 | 第201-203页 |
6.5.3 大学学术人员——大学主体定位与聘任制和终身教职的任用方式 | 第203-206页 |
结语 | 第206-208页 |
参考文献 | 第208-216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16-217页 |
后记 | 第217-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