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4 水库优化调度发展 | 第10-11页 |
1.5 水利工程风险研究的发展 | 第11-12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二章 三峡水库基本概况 | 第14-21页 |
2.1 水文基本情势变化分析 | 第14-17页 |
2.1.1 研究流域位置 | 第14-15页 |
2.1.2 径流 | 第15-16页 |
2.1.3 洪水 | 第16-17页 |
2.1.4 下游沿程河道冲淤变化 | 第17页 |
2.2 汛期水文特性分析 | 第17-18页 |
2.2.1 暴雨分布特征 | 第17页 |
2.2.2 宜昌站洪峰的分布特征 | 第17-18页 |
2.2.3 汛末洪水特性分析 | 第18页 |
2.3 三峡枯水设计径流分析 | 第18-20页 |
2.3.1 枯季径流特征 | 第18-19页 |
2.3.2 枯季设计径流分析 | 第19-20页 |
2.4 三峡建库后水文情势分析 | 第20-21页 |
第三章 三峡工程枯水期风险分析 | 第21-36页 |
3.1 三峡枯水期水文条件 | 第21-23页 |
3.1.1 三峡枯水设计径流分析 | 第21页 |
3.1.2 枯季径流特征 | 第21-22页 |
3.1.3 枯季设计径流分析 | 第22-23页 |
3.2 下游取水要求 | 第23-24页 |
3.2.1 供水要求 | 第23页 |
3.2.2 下游两湖的用水需求 | 第23-24页 |
3.2.3 河道控制流量的需求 | 第24页 |
3.3 基于 Copula 函数的枯水期丰枯遭遇分析 | 第24-32页 |
3.3.1 Copula 函数介绍 | 第25-26页 |
3.3.2 建立 Copula 联合分布模型 | 第26-27页 |
3.3.3 枯水期丰枯遭遇组合分析 | 第27-32页 |
3.4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枯水期供水风险分析 | 第32-34页 |
3.4.1 贝叶斯网络简介 | 第32-33页 |
3.4.2 贝叶斯先验分析 | 第33页 |
3.4.3 贝叶斯后验分析 | 第33-34页 |
3.5 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3.6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水库调度优化方法研究 | 第36-58页 |
4.1 常规调度 | 第37-40页 |
4.1.1 常规调度方案 | 第37页 |
4.1.2 三峡水库常规调度方案 | 第37-39页 |
4.1.3 三峡水库调度运行的初期实践 | 第39-40页 |
4.2 建立优化调度模型 | 第40-42页 |
4.3 动态规划 | 第42-49页 |
4.3.1 动态规划简介 | 第42-43页 |
4.3.2 三峡水库确定型动态规划模型的建立 | 第43-45页 |
4.3.3 OpenMP 并行计算设计 | 第45-48页 |
4.3.4 动态规划模型求解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4.4 水库优化调度模拟进化算法 | 第49-56页 |
4.4.1 遗传算法 | 第50-51页 |
4.4.2 算法的设计 | 第51-53页 |
4.4.3 改进算法的应用分析 | 第53-55页 |
4.4.4 改进算法求解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4.5 优化算法结果比较分析 | 第56-57页 |
4.6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三峡优化调度风险分析 | 第58-72页 |
5.1 风险的定义 | 第58-59页 |
5.1.1 风险的基本属性 | 第58页 |
5.1.2 风险的分类 | 第58-59页 |
5.2 水库优化调度中风险分析 | 第59-61页 |
5.2.1 水库优化调度中风险的定义 | 第59-60页 |
5.2.2 风险的识别 | 第60-61页 |
5.3 优化调度风险分析 | 第61-69页 |
5.3.1 优化调度风险的定性分析 | 第61-64页 |
5.3.2 优化调度风险的定量分析 | 第64-69页 |
5.4 优化调度风险结果分析 | 第69-72页 |
5.4.1 定性风险结果分析 | 第69页 |
5.4.2 定量风险计算结果分析 | 第69-72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页 |
6.2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发表论文 | 第78页 |
参加科研情况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