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6-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极端气候下的网架结构安全性评估研究 | 第12-15页 |
1.2.2 特高压输电技术研究 | 第15-18页 |
1.2.3 考虑风电接入后的调峰方案研究 | 第18-19页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考虑冰灾的湖北电网安全性评估 | 第21-57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基于微气象的导线覆冰厚度计算方法 | 第21-32页 |
2.2.1 导线覆冰机理 | 第22-23页 |
2.2.2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导线覆冰厚度计算模型 | 第23-30页 |
2.2.3 导线覆冰厚度计算实例 | 第30-32页 |
2.3 覆冰导致湖北电网输电线路断线倒塔的概率分析 | 第32-49页 |
2.3.1 输电线路发生断线倒塔事故的临界冰厚 | 第33-35页 |
2.3.2 输电线路断线倒塔概率分析 | 第35-38页 |
2.3.3 湖北电网区域划分与冰厚的海拔修正 | 第38-42页 |
2.3.4 湖北电网各片区断线倒塔概率计算 | 第42-49页 |
2.4 冰灾下湖北电网现有网架结构的安全性评估 | 第49-56页 |
2.4.1 湖北电网现有网架结构 | 第50页 |
2.4.2 湖北电网故障仿真 | 第50-55页 |
2.4.3 湖北电网抵御极端冰雪灾害的能力评估 | 第55-5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特高压接入后的湖北电网调峰能力研究 | 第57-78页 |
3.1 引言 | 第57-59页 |
3.2 计算边界条件 | 第59-64页 |
3.2.1 电网运行方式 | 第59-61页 |
3.2.2 边界潮流方案 | 第61-64页 |
3.3 湖北省内调峰能力研究 | 第64-77页 |
3.3.1 电网调峰手段 | 第65-66页 |
3.3.2 湖北电网调峰电源 | 第66-68页 |
3.3.3 2015年湖北电网机组可用调峰容量 | 第68-74页 |
3.3.4 湖北电网负荷特性 | 第74-76页 |
3.3.5 调峰能力评估 | 第76-7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四章 特高压送火电的湖北电网调峰方案研究 | 第78-104页 |
4.1 引言 | 第78页 |
4.2 负荷曲线预测 | 第78-90页 |
4.2.1 2015年日负荷曲线预测 | 第78-89页 |
4.2.2 母线负荷预测 | 第89-90页 |
4.3 调峰优化问题的过程及求解 | 第90-98页 |
4.3.1 机组发电计划曲线计算的数学模型 | 第90-91页 |
4.3.2 改进小生境遗传算法 | 第91-94页 |
4.3.3 特高压落点后湖北电网调峰方案制订 | 第94-98页 |
4.4 调峰方案及评估 | 第98-103页 |
4.4.1 湖北电网调峰方案 | 第98-101页 |
4.4.2 特高压参与湖北电网调峰的要求 | 第101-102页 |
4.4.3 两种算法的调峰方案比较 | 第102-10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五章 特高压送风电的湖北电网调峰方案研究 | 第104-120页 |
5.1 引言 | 第104页 |
5.2 风电特性分析 | 第104-109页 |
5.2.1 风电发展现状及特点 | 第104-106页 |
5.2.2 远方风电特性分析 | 第106-109页 |
5.3 风火打捆输送对特高压下网功率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5.4 风电配额输送对特高压下网功率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5.5 考虑风电配额下的湖北电网调峰方案研究 | 第112-116页 |
5.5.1 风电配额为30%的湖北电网调峰 | 第114-115页 |
5.5.2 风电配额为70%的湖北电网调峰 | 第115-116页 |
5.6 特高压参与湖北电网调峰的要求 | 第116-119页 |
5.6.1 风电配额为30%的特高压调峰要求 | 第116-117页 |
5.6.2 风电配额为70%的特高压调峰要求 | 第117-11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0-122页 |
6.1 总结 | 第120-121页 |
6.2 展望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