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2页 |
第一章 创世神话与洪水神话:土家族审美意识的发生 | 第12-21页 |
1.1 创世神话:宇宙起源的哲学思考 | 第12-15页 |
1.1.1 始祖神卵玉 | 第12-13页 |
1.1.2 绕巴涅、惹巴涅开天辟地 | 第13-14页 |
1.1.3 张古老、李古娘制天制地 | 第14-15页 |
1.2 人类起源神话: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念 | 第15页 |
1.3 洪水神话:姓氏民族来源之解释 | 第15-17页 |
1.3.1 马桑树 | 第16页 |
1.3.2 雷公报仇 | 第16-17页 |
1.4 踢日、射日神话:英雄角色的阐释 | 第17-19页 |
1.5 土家神话母题中的审美意识起源 | 第19-21页 |
1.5.1 独特的女性主义审美视角 | 第19页 |
1.5.2 其他民族及宗教对土家族审美意识的影响 | 第19-20页 |
1.5.3 表现形式、审美符号及意蕴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宗教信仰以及日常审美:土家族审美观念实践及发展 | 第21-29页 |
2.1 多神信仰的宗教体系 | 第21-24页 |
2.1.1 由人间到天界:土家族信仰中的善神 | 第21-22页 |
2.1.2 万物皆有灵:土家族信仰中的邪神 | 第22-23页 |
2.1.3 土家族宗教信仰与土家审美意识的关系 | 第23-24页 |
2.2 日常生活与审美实践 | 第24-28页 |
2.2.1 背篓:生产实践中审美载体 | 第24-25页 |
2.2.2 火场:日常化的审美反映 | 第25-26页 |
2.2.3 服饰:朴素自然的审美意趣 | 第26-27页 |
2.2.4 寄拜与禁忌:民风民俗中的审美表现 | 第27-28页 |
2.3 质朴和谐的审美观念 | 第28-29页 |
2.3.1 众生有灵的巫鬼神明崇拜 | 第28页 |
2.3.2 自然原始的性别平等观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民歌、舞蹈、建筑与工艺:土家族民族艺术的审美表现 | 第29-41页 |
3.1 民歌:日常交往与美育 | 第29-32页 |
3.1.1 仪式歌 | 第29-30页 |
3.1.2 土家情歌 | 第30-31页 |
3.1.3 童谣儿歌 | 第31-32页 |
3.1.4 艺术特点与对于美育的意义 | 第32页 |
3.2 舞蹈:娱神与娱人的艺术形式 | 第32-35页 |
3.2.1 原始歌舞戏剧:茅古斯 | 第32-33页 |
3.2.2 亲历与参与:摆手舞 | 第33-34页 |
3.2.3 土家舞蹈的审美特征 | 第34-35页 |
3.3 建筑:功能与审美的统一 | 第35-37页 |
3.3.1 建筑风格形式 | 第35-36页 |
3.3.2 转角楼的审美内涵 | 第36-37页 |
3.4 工艺:土家审美意趣的集中体现 | 第37-41页 |
3.4.1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 | 第37-38页 |
3.4.2 西兰卡普的审美价值 | 第38-41页 |
第四章 改土归流与哭嫁:其他民族对土家审美意识的冲击与影响 | 第41-47页 |
4.1 改土归流概述 | 第41-42页 |
4.1.1 民族学上的一个分水岭 | 第42页 |
4.1.2 土司自治制度的崩塌 | 第42页 |
4.2 哭嫁的美学价值及地位 | 第42-45页 |
4.2.1 改土归流催生的独特婚俗 | 第42-43页 |
4.2.2 土家哭嫁的具体形式 | 第43-44页 |
4.2.3 由婚丧习俗折射的民族哲学思维 | 第44-45页 |
4.3 改土归流对土家族审美意识的影响与其他 | 第45-47页 |
4.3.1 改土归流对于土家审美意识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2 其他民族与土家审美文化的交融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研究意义与民间文化保护现状:土家族审美活动的现代发展问题 | 第47-54页 |
5.1 土家族审美文化的研究意义 | 第47-49页 |
5.1.1 对于构建和谐的意义 | 第47页 |
5.1.2 对于现代设计的启示 | 第47-48页 |
5.1.3 对于文艺创作的作用 | 第48页 |
5.1.4 对于旅游产业的指导 | 第48-49页 |
5.2 土家族民间文化遗产与美学思想存留现状 | 第49-50页 |
5.2.1 不容乐观的美学生存环境 | 第49-50页 |
5.2.2 民保工作与民间文化抢救 | 第50页 |
5.3 土家族民族美育实现途径 | 第50-54页 |
5.3.1 自然美的体验 | 第51-52页 |
5.3.2 土家族民族艺术的欣赏与参与 | 第52页 |
5.3.3 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品味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一、期刊类 | 第55-56页 |
二、著作类 | 第56-57页 |
附一 | 第57-58页 |
附二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