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稻瘟病菌MoSOD1、MoSOD2以及MoSOK1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页
目录第11-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2页
    1 稻瘟病与稻瘟病菌第14-18页
        1.1 稻瘟病菌的侵染循环第14-18页
            1.1.1 孢子萌发第15-16页
            1.1.2 附着胞的形成和成熟第16页
            1.1.3 侵入栓的形成和侵入第16-17页
            1.1.4 侵染菌丝的分化和扩展第17页
            1.1.5 产孢与再侵染第17-18页
    2 活性氧与植物病原真菌第18-20页
        2.1 活性氧的种类第18页
        2.2 活性氧的产生途径第18页
        2.3 活性氧的清除机制第18-19页
        2.4 活性氧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第19页
        2.5 活性氧在丝状病原真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第19-20页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0-22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2-46页
    1 试验材料第22-26页
        1.1 试验菌株第22页
        1.2 供试植物第22页
        1.3 质粒载体第22页
        1.4 文库第22页
        1.5 试剂第22-23页
        1.6 仪器第23页
        1.7 培养基第23-26页
            1.7.1 大肠杆菌培养基第23-24页
            1.7.2 稻瘟病菌培养基第24-26页
            1.7.3 农杆菌诱导培养基(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InducedMedium,AIM)第26页
    2 试验方法第26-46页
        2.1 PCR第26-29页
            2.1.1 常规PCR第27页
            2.1.2 LD-PCR(长距离PCR)第27-28页
            2.1.3 RT-PCR和qRT-PCR第28-29页
        2.2 质粒提取第29-30页
            2.2.1 小量质粒DNA的提取第29页
            2.2.2 中量质粒DNA的提取第29-30页
        2.3 DNA分析第30-32页
            2.3.1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30-31页
            2.3.2 DNA片段的凝胶回收第31页
            2.3.3 DNA酶切第31-32页
            2.3.4 酶切片段的去磷酸化(CIP)第32页
            2.3.5 连接反应第32页
        2.4 遗传转化第32-35页
            2.4.1 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第32-34页
            2.4.2 农杆菌的冻融法转化第34-35页
            2.4.3 稻瘟病菌的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ATMT)第35页
        2.5 基因组DNA操作第35-43页
            2.5.1 稻瘟病菌基因组DNA的小量提取(用于转化子的PCR验证)第35-36页
            2.5.2 稻瘟病菌基因组DNA的大量提取(用于转化子的Southern杂交验证)第36-37页
            2.5.3 稻瘟病菌基因组DNA Southern杂交(DIG)第37-42页
            2.5.4 稻瘟病菌RNA的提取和分析第42-43页
        2.6 稻瘟病菌生物学及侵染过程病理学观察第43-46页
            2.6.1 菌株的保存与培养第43页
            2.6.2 菌落生长速度、产孢量测定以及附着孢的形成第43-44页
            2.6.3 稻瘟病菌的有性杂交第44页
            2.6.4 大麦离体接种第44页
            2.6.5 水稻喷雾接种第44-46页
第三章 MoSOK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第46-57页
    3.1 MoSOK1基因的序列分析第46页
    3.2 MoSOK1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获得第46-50页
        3.2.1 敲除载体构建的策略第46-47页
        3.2.2 Δmosok1突变体的获得第47-49页
        3.2.3 RT-PCR和qRT-PCR第49-50页
    3.3 突变体Δmosok1表型分析第50-53页
        3.3.1 Δmosok1的菌落形态第50-51页
        3.3.2 Δmosok1的生长速度第51-52页
        3.3.3 Δmosok1的产孢量第52页
        3.3.4 Δmosok1的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第52-53页
        3.3.5 交配试验第53页
    3.4 突变体Δmosok1致病性第53-55页
        3.4.1 离体接种第53-54页
        3.4.2 喷雾接种第54-55页
    3.5 MoSOK1基因在细胞内的空间分布第55-57页
        3.5.1 融合载体的构建第55-56页
        3.5.2 荧光观察第56-57页
第四章 MoSOD1和MoSOD2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第57-72页
    4.1 MoSOD1基因的序列分析第57页
    4.2 MoSOD1和MoSOD2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获得第57-65页
        4.2.1 敲除载体构建的策略第57-59页
        4.2.2 Δmosod1、Δmosod2和Δmosod1mosod2突变体的获得第59-62页
        4.2.3 RT-PCR和qRT-PCR第62-65页
    4.3 突变体Δmosod1、Δmosod2和Δmosod1mosod2的表型分析第65-67页
        4.3.1 突变体的菌落形态第65页
        4.3.2 突变体的生长速度第65-66页
        4.3.3 突变体的产孢量第66-67页
        4.3.4 交配试验第67页
    4.4 SODs突变体对各离子的敏感性测定第67-70页
        4.4.1 对H_2O_2的敏感性测定第67-68页
        4.4.2 对ZnSO_4的敏感性测定第68-69页
        4.4.3 对CuSO_4的敏感性测定第69-70页
    4.5 突变体的致病性分析第70-72页
        4.5.1 离体接种第70-71页
        4.5.2 喷雾接种第71-72页
第五章 讨论与总结第72-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附录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核盘菌AOX基因的原核表达以及油菜BnWRKY40基因遗传转化研究
下一篇:中国铜期货价格的仿射期限结构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