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论文--水语(水家语)论文

水语描写研究

论文提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水族概述第9-26页
 一、水族人口状况和分布第9-10页
 二、水族地区历史沿革第10-15页
 三、水族族源第15-17页
 四、水族生活习俗第17-19页
 五、水族教育与民间文化第19-24页
 六、水族语言和文字的记载和使用状况第24-26页
第二章 水语研究的历史回顾和本文的研究构思第26-40页
 第一节 水语及水族文字研究的历史回顾第26-38页
 第二节 本文研究思路与论文布局第38-39页
 第三节 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语言材料的来源第39-40页
第三章 水语语音系统第40-186页
 第一节 水语的声母第40-56页
  一、水语声母表第40页
  二、基于基本词汇1000词的声母例词及分布比例第40-52页
  三、有关水语声母的语音实验第52-56页
 第二节 水语的韵母第56-70页
  一、韵母表第56页
  二、基于基本词汇1000词的韵母例词及分布比例第56-70页
 第三节 水语的声调第70-75页
  一、水语的调值和调类第70-71页
  二、声调实验与分析第71-75页
  三、本文的声调第75页
 第四节 水语的音节结构第75-76页
 第五节 声韵调配合表第76-132页
  一、关于声韵调配合表格式的说明第76页
  二、水语(苗草)声韵调配合表第76-126页
  三、声母韵母和声调可搭配基本情况第126-132页
 第六节 现代汉字读音第132-186页
第四章 水语词汇系统第186-213页
 第一节 水语词汇的意义分类第186-189页
 第二节 词汇的构成第189-191页
 第三节 水语词汇的基本语义关系第191-193页
 第四节 水语基本语素表第193-213页
第五章 水语语法系统第213-336页
 第一节 词类第213-214页
 第二节 名词和名词短语第214-227页
  一、水语名词及其分类第214-217页
  二、水语复合名词的构成第217-224页
  三、名词的性、数、格以及名词的语法特征第224-225页
  四、名词的语法功能第225-227页
 第三节 动词和动词短语第227-257页
  一、水语动词的分类第227-229页
  二、动词的组成与结构第229-255页
  三、动词短语第255页
  四、动词和动词短语的语法功能第255-257页
 第四节 形容词第257-269页
  一、水语形容词的语义分类第257-258页
  二、单音形容词和双音形容词第258-263页
  三、双音节形容词的组成方式第263-264页
  四、状态形容词第264-267页
  五、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和特性第267-269页
 第五节 数词系统第269-281页
  一、基数词及整数表示法第269-270页
  二、特殊数词的用法第270-274页
  三、分数、小数、倍数、数目字的表示方法第274-276页
  四、概数的表示第276-279页
  五、序数词第279-281页
 第六节 量词第281-289页
  一、名量词第281-285页
  二、动量词第285页
  三、量词的语法特点及数量短语的语法功能第285-289页
 第七节 代词第289-292页
  一、代词的分类第289-290页
  二、代词的特点和语法功能第290-292页
 第八节 副词第292-297页
  一、副词的分类第292-293页
  二、副词的语法功能和特点第293-297页
 第九节 介词和介词结构第297-302页
 第十节 连词第302-306页
 第十一节 助词第306-310页
 第十二节 象声词第310-312页
  一、象声词的分类与构成第310-311页
  二、象声词的语法功能第311-312页
 第十三节 叹词第312-313页
 第十四节 语气词与句子类型第313-322页
  一、陈述语气与陈述句第313-316页
  二、疑问语气与疑问句第316-319页
  三、祈使语气与祈使句第319-321页
  四、感叹语气词与感叹句第321-322页
 第十五节 短语第322-328页
 第十六节 句子成分第328-335页
  一、主语和谓语第328-332页
  二、宾语第332-333页
  三、定语、状语和补语第333-335页
 第十七节 复句第335-336页
第六章 水语的方言和土语第336-368页
第七章 水语与周边语言的关系第368-378页
第八章 水族文字与水书第378-390页
附录1:长篇故事第390-404页
附录2:水语词汇第404-470页
参考文献第470-47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479-480页
致谢第480-483页

论文共4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鄂豫皖苏区道路:一个民众动员的实践研究(1920-1932)
下一篇:穆塞韦尼与乌干达的发展研究(1986-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