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高速公路复合地基处治技术调查研究 | 第15-20页 |
2.1 邯大高速公路软土地质调查分析 | 第15-16页 |
2.2 复合地基性能特点调查分析 | 第16-17页 |
2.3 复合地基应用效果分析 | 第17-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软土参数变异性与土性重现期变化规律 | 第20-35页 |
3.1 软土参数取样相关距离研究 | 第20-25页 |
3.1.1 土性参数的空间变异性 | 第20-21页 |
3.1.2 随机场理论 | 第21-22页 |
3.1.3 土的竖向相关距离的计算分析 | 第22-25页 |
3.2 降雨重限期计算研究 | 第25-29页 |
3.2.1 重现期与频率关系分析 | 第25页 |
3.2.2 重现限计算理论 | 第25-29页 |
3.3 降雨量对软土物理参数影响分析 | 第29-33页 |
3.3.1 渗流理论 | 第29-30页 |
3.3.2 降雨重现期对软土地基影响分析 | 第30-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高速公路复合地基承载力可靠度研究 | 第35-53页 |
4.1 复合地基可靠度原理 | 第35-38页 |
4.1.1 极限状态方程 | 第35页 |
4.1.2 可靠度的计算方法 | 第35-37页 |
4.1.3 蒙特卡洛法的基本思想 | 第37-38页 |
4.2 公路复合地基荷载与作用分析 | 第38-39页 |
4.2.1 路面结构恒载影响分析 | 第38页 |
4.2.2 车辆活载的影响分析 | 第38-39页 |
4.2.3 复合地基承载力设计值 | 第39页 |
4.3 不考虑可靠度的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 第39-41页 |
4.4 考虑可靠度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分析 | 第41-51页 |
4.4.1 复合地基承载力极限状态方程 | 第42-43页 |
4.4.2 复合地基承载力可靠度计算 | 第43-45页 |
4.4.3 不同桩长的复合地基可靠度研究 | 第45-46页 |
4.4.4 不同桩间距的地基承载力可靠度 | 第46-47页 |
4.4.5 不同填土高度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可靠度研究 | 第47-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控制研究 | 第53-82页 |
5.1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理论 | 第53-59页 |
5.1.1 地基应力组成 | 第53-56页 |
5.1.2 复合地基沉降常用计算方法 | 第56-57页 |
5.1.3 复合地基沉降规律有限元计算方法 | 第57-58页 |
5.1.4 土的本构关系 | 第58-59页 |
5.1.5 计算模型参数 | 第59页 |
5.2 天然地基沉降规律的研究 | 第59-64页 |
5.2.1 路堤填土高度对地基沉降的影响 | 第59-61页 |
5.2.2 加载方式对地基沉降的影响 | 第61-64页 |
5.3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分析 | 第64-69页 |
5.3.1 水泥搅拌桩处治效果研究 | 第65页 |
5.3.3 填筑高度对沉降影响分析 | 第65-66页 |
5.3.4 桩间距(置换率)与沉降关系分析 | 第66-68页 |
5.3.5 桩身模量对沉降的影响 | 第68-69页 |
5.4 横断面方向路基沉降规律分析 | 第69-75页 |
5.4.1 横断面方向路基沉降规律分析 | 第70-72页 |
5.4.2 合理桩身模量的确定 | 第72-75页 |
5.5 基于复合模量法的沉降计算优化研究 | 第75-8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六章 试验路铺筑及效果分析 | 第82-99页 |
6.1 观测目的及内容 | 第82-83页 |
6.2 沉降观测方法与数据收集 | 第83-84页 |
6.3 水泥搅拌桩平面布置方案的确定 | 第84-88页 |
6.4 路堤填筑施工期复合地基沉降效果对比分析 | 第88-92页 |
6.5 试验段地基工后沉降预估验证 | 第92-9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99-104页 |
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9-102页 |
2 主要创新点 | 第102页 |
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