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1.2.1 国际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 | 第12-15页 |
2.1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的内涵及特征 | 第12-14页 |
2.1.1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的定义 | 第12页 |
2.1.2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的特征 | 第12-13页 |
2.1.3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与信用违约互换(CDS)的区别 | 第13-14页 |
2.2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 | 第14-15页 |
3 国际会计准则关于信用违约互换的会计处理介绍 | 第15-21页 |
3.1 信用违约互换适用的会计准则 | 第15-16页 |
3.2 信用违约互换的确认 | 第16页 |
3.3 信用违约互换的计量 | 第16-17页 |
3.4 信用违约互换按国际会计准则会计处理的示例 | 第17-21页 |
4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遇到的问题及前景 | 第21-24页 |
4.1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4.1.1 推出信用风险缓释产品的背景 | 第21页 |
4.1.2 我国信用风险缓释产品的现状 | 第21-22页 |
4.2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在我国遇到的问题 | 第22-23页 |
4.2.1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在内部运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4.2.2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在外部政策、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3页 |
4.3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 第23-24页 |
5 我国信用风险缓释产品会计处理方法设计 | 第24-37页 |
5.1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卖出方的会计处理方法设计 | 第25-31页 |
5.1.1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卖出方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 第25-26页 |
5.1.2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卖出方的会计处理 | 第26-31页 |
5.2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买入方的会计处理方法设计 | 第31-36页 |
5.2.1 以转移风险为目的买入信用风险缓释产品的会计处理方法设计 | 第31-33页 |
5.2.2 以套期保值为目的买入信用风险缓释产品的会计处理方法设计 | 第33-35页 |
5.2.3 以投资为目的买入信用风险缓释产品的会计处理方法设计 | 第35-36页 |
5.3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会计信息披露 | 第36-37页 |
6 应用举例及难点研究 | 第37-46页 |
6.1 应用举例 | 第37-40页 |
6.2 我国信用风险缓释产品公允价值确定的问题研究 | 第40-43页 |
6.2.1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优越性 | 第41页 |
6.2.2 我国信用风险缓释产品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 第41-42页 |
6.2.3 对我国信用风险缓释产品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 第42-43页 |
6.3 我国信用风险缓释产品信息披露的问题研究 | 第43-46页 |
6.3.1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会计信息披露的与传统会计信息披露的区别 | 第43页 |
6.3.2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6.3.3 对我国信用风险缓释产品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 第44-46页 |
7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不足 | 第46-48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46页 |
7.2 创新点 | 第46页 |
7.3 存在的不足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
在学期发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 第53-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