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金融、银行理论论文--银行业务论文--银行会计论文

我国新型衍生金融工具—信用风险缓释产品会计问题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8-1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页
    1.2 文献综述第8-11页
        1.2.1 国际研究现状第8-10页
        1.2.3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第11-12页
        1.3.1 研究目标第11页
        1.3.2 研究方法第11-12页
2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第12-15页
    2.1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的内涵及特征第12-14页
        2.1.1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的定义第12页
        2.1.2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的特征第12-13页
        2.1.3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与信用违约互换(CDS)的区别第13-14页
    2.2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第14-15页
3 国际会计准则关于信用违约互换的会计处理介绍第15-21页
    3.1 信用违约互换适用的会计准则第15-16页
    3.2 信用违约互换的确认第16页
    3.3 信用违约互换的计量第16-17页
    3.4 信用违约互换按国际会计准则会计处理的示例第17-21页
4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遇到的问题及前景第21-24页
    4.1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第21-22页
        4.1.1 推出信用风险缓释产品的背景第21页
        4.1.2 我国信用风险缓释产品的现状第21-22页
    4.2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在我国遇到的问题第22-23页
        4.2.1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在内部运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第22-23页
        4.2.2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在外部政策、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第23页
    4.3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在我国的发展前景第23-24页
5 我国信用风险缓释产品会计处理方法设计第24-37页
    5.1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卖出方的会计处理方法设计第25-31页
        5.1.1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卖出方的会计确认与计量第25-26页
        5.1.2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卖出方的会计处理第26-31页
    5.2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买入方的会计处理方法设计第31-36页
        5.2.1 以转移风险为目的买入信用风险缓释产品的会计处理方法设计第31-33页
        5.2.2 以套期保值为目的买入信用风险缓释产品的会计处理方法设计第33-35页
        5.2.3 以投资为目的买入信用风险缓释产品的会计处理方法设计第35-36页
    5.3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会计信息披露第36-37页
6 应用举例及难点研究第37-46页
    6.1 应用举例第37-40页
    6.2 我国信用风险缓释产品公允价值确定的问题研究第40-43页
        6.2.1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优越性第41页
        6.2.2 我国信用风险缓释产品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第41-42页
        6.2.3 对我国信用风险缓释产品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第42-43页
    6.3 我国信用风险缓释产品信息披露的问题研究第43-46页
        6.3.1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会计信息披露的与传统会计信息披露的区别第43页
        6.3.2 信用风险缓释产品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第43-44页
        6.3.3 对我国信用风险缓释产品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第44-46页
7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不足第46-48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46页
    7.2 创新点第46页
    7.3 存在的不足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后记第51-52页
在学期发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第52-53页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第53-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再论做空与中国权证市场泡沫研究
下一篇: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欧(元区)贸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