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基于表面活性剂增效的HAFPAM的合成及废水再生处理研究

缩略词及符号说明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前言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6页
    1.1 概述第12页
    1.2 焦化废水的来源及水质分析第12-13页
    1.3 焦化废水处理现状第13-14页
    1.4 焦化废水再生处理第14-21页
        1.4.1 吸附法第15-16页
        1.4.2 氧化法第16-17页
            1.4.2.1 Fenton 氧化法第16页
            1.4.2.2 催化湿式氧化法第16-17页
            1.4.2.3 超临界水氧化第17页
            1.4.2.4 光催化氧化第17页
        1.4.3 膜分离第17-18页
        1.4.4 混凝沉淀第18-21页
            1.4.4.1 絮凝机理第18-20页
            1.4.4.2 絮凝剂分类第20-21页
    1.5 表面活性剂第21-24页
        1.5.1 表面活性剂分类第21-22页
        1.5.2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第22-23页
        1.5.4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S)的测定第23-24页
            1.5.4.1 滴定法第23页
            1.5.4.2 高效液相色谱法第23页
            1.5.4.3 荧光法第23-24页
            1.5.4.4 毛细管电泳法第24页
            1.5.4.5 紫外分光光度法第24页
    1.6 本课题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第24-26页
        1.6.1 研究思路第24-25页
        1.6.2 研究内容第25-26页
第二章 无机-有机高分子杂合絮凝剂合成及应用第26-44页
    2.1 水样与材料第26-27页
        2.1.1 实验水样第26页
        2.1.2 仪器与试剂第26-27页
    2.2 实验方法第27-28页
        2.2.1 无机高分子杂合絮凝剂的制备第27-28页
        2.2.2 无机-有机高分子杂合絮凝剂的制备第28页
        2.2.3 絮凝实验第28页
    2.3 分析方法第28-32页
        2.3.1 COD_(Cr)测定第28-29页
        2.3.2 色度测定第29-30页
        2.3.3 浊度测定第30-31页
        2.3.4 处理效果评价第31页
        2.3.5 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31页
        2.3.6 扫描电镜(SEM)分析第31页
        2.3.7 拉曼(Raman)分析第31页
        2.3.8 元素分析(Elemental Analysis)第31-32页
        2.3.9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第32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2-43页
        2.4.1 质量比对水处理效果影响第32-33页
        2.4.2 正交实验第33-36页
            2.4.2.1 正交实验极差分析第34-35页
            2.4.2.2 正交实验方差分析第35-36页
        2.4.3 无机-有机高分子杂合絮凝剂单因素分析第36-38页
            2.4.3.1 投加量对处理效果影响第36-37页
            2.4.3.2 pH 对处理效果影响第37-38页
        2.4.4 絮凝剂效果对比分析第38-40页
            2.4.4.1 COD 去除率比较第38-39页
            2.4.4.2 沉降实验第39-40页
        2.4.5 样品表征第40-43页
            2.4.5.1 红外光谱(FTIR)第40页
            2.4.5.2 扫描电镜(SEM)第40-42页
            2.4.5.3 拉曼光谱(Raman)第42页
            2.4.5.4 元素及原子吸收分析第42-43页
    2.5 实验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的协同增效再生水处理第44-61页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44-45页
    3.2 实验方法第45-48页
        3.2.1 模拟水样及试剂溶液配制第45页
        3.2.2 絮凝实验第45页
        3.2.3 OTAB 浓度测定第45-47页
        3.2.4 Zeta 电位的测定第47-48页
    3.3 实验指标第48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8-60页
        3.4.1 表面活性剂电荷性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第48-50页
            3.4.1.1 电荷性对 COD 去除率影响第49-50页
            3.4.1.2 电荷性对色度去除率影响第50页
        3.4.2 表面活性剂链长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第50-52页
            3.4.2.1 疏水链链长对 COD 去除率影响第51-52页
            3.4.2.2 疏水链链长对色度去除率影响第52页
        3.4.3 pH 值对 OTAB 协同增效的影响第52-53页
        3.4.4 絮凝产物 SEM 分析第53-55页
        3.4.5 OTAB 的剩余浓度测定第55-56页
        3.4.6 OTAB 对模拟废水混凝效果分析第56页
        3.4.7 OTAB 对高岭土 Zeta 电位影响第56-57页
        3.4.8 OTAB 吸附曲线及模型分析第57-60页
    3.5 实验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结论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致谢第67-68页
附录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拔控温条件下降水、氮素变化对长白山地区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幼苗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
下一篇:啤酒中胺类物质系统分析方法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