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1 绪论 | 第13-31页 |
1.1 含酚废水的来源和特点 | 第13-14页 |
1.2 含酚废水的处理技术现状 | 第14-21页 |
1.2.1 物理技术 | 第15页 |
1.2.2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 第15-19页 |
1.2.3 生物化学处理技术 | 第19-20页 |
1.2.4 其它技术 | 第20-21页 |
1.3 树脂吸附技术 | 第21-26页 |
1.3.1 树脂吸附技术应用 | 第21-23页 |
1.3.2 树脂吸附技术特点 | 第23页 |
1.3.3 树脂吸附机理 | 第23-26页 |
1.4 Fenton试剂氧化技术 | 第26-29页 |
1.4.1 Fenton试剂氧化技术的应用 | 第26-27页 |
1.4.2 Fenton试剂氧化技术特点 | 第27-28页 |
1.4.3 Fenton试剂氧化机理 | 第28-29页 |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9-30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2 树脂吸附法处理含酚废水研究 | 第31-50页 |
2.1 试剂、仪器设备与实验方法 | 第31-35页 |
2.1.1 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31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31-35页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43页 |
2.2.1 静态吸附性能实验 | 第35-38页 |
2.2.2 动态吸附—脱附性能实验 | 第38-43页 |
2.3 吸附机理 | 第43-49页 |
2.3.1 吸附热力学分析 | 第43-46页 |
2.3.2 吸附动力学 | 第46-47页 |
2.3.3 吸附作用机理探讨 | 第47-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3 氧化法处理含酚废水研究 | 第50-61页 |
3.1 试剂、实验仪器与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3.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50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2-60页 |
3.2.1 MnO_2氧化法处理含酚废水单因素实验 | 第52-53页 |
3.2.2 KMnO_4氧化法处理含酚废水单因素实验 | 第53-55页 |
3.2.3 Fenton试剂氧化法处理含酚废水单因素实验 | 第55-58页 |
3.2.4 Fenton试剂氧化法处理含酚废水的正交实验 | 第58-6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吸附-氧化组合工艺处理含酚废水研究 | 第61-76页 |
4.1 试剂、实验仪器及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4.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61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68页 |
4.2.1 组合工艺(Fenton+H-103)除酚的单因素实验研究 | 第62-64页 |
4.2.2 组合工艺(Fenton+H103)除酚的正交实验研究 | 第64-67页 |
4.2.3 单一法与组合工艺对苯酚去除率的比较分析 | 第67-68页 |
4.3 组合工艺降解苯酚的作用机理 | 第68-74页 |
4.3.1 组合工艺降解苯酚作用机理的探讨 | 第68-69页 |
4.3.2 组合工艺降解苯酚的动力学分析 | 第69-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5 颗粒流态化强化组合工艺除酚效果研究 | 第76-94页 |
5.1 试剂、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 | 第76-78页 |
5.1.1 实验材料及装置 | 第76-78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78页 |
5.2 树脂颗粒在三相流化床中的混合与离析行为研究 | 第78-83页 |
5.2.1 一维沉降-扩散模型 | 第78-81页 |
5.2.2 颗粒流态化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1-83页 |
5.3 三相流化床结构参数优化及应用 | 第83-88页 |
5.3.1 反应器高径比的影响 | 第83-84页 |
5.3.2 气体分布器的结构影响分析 | 第84-85页 |
5.3.3 流态化强化组合工艺除酚实验 | 第85-88页 |
5.4 实际工业废水处理实验 | 第88-93页 |
5.4.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88-89页 |
5.4.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89-9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94-97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4-95页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95页 |
6.3 建议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9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