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5页 |
1.2.1 人群荷载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17-21页 |
1.2.2 结构振动对人群荷载的影响 | 第21-24页 |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25页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2 人群荷载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26-40页 |
2.1 静态人体与结构系统的运动方程 | 第26-28页 |
2.2 非比例阻尼系统的模态分析 | 第28-30页 |
2.3 模态参数 | 第30-35页 |
2.3.1 人体-结构相互作用系统的自振频率 | 第30-33页 |
2.3.2 人体-结构相互作用系统的阻尼 | 第33-35页 |
2.4 试验研究 | 第35-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3 基于变分法和双足步行模型的人体-结构相互作用 | 第40-64页 |
3.1 人体-结构相互作用系统 | 第40-47页 |
3.1.1 双足步行模型(the bipedal walking model) | 第40-41页 |
3.1.2 人体-结构相互作用系统的运动方程 | 第41-46页 |
3.1.3 保持步态稳定的反馈机制 | 第46-47页 |
3.2 人体-结构相互作用系统的动力分析 | 第47-48页 |
3.2.1 模态分析 | 第47页 |
3.2.2 人体-结构相互作用系统的动力响应分析步骤 | 第47-48页 |
3.3 数值模拟 | 第48-61页 |
3.3.1 单人作用下结构动力分析 | 第49-56页 |
3.3.2 人体模型参数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56-61页 |
3.4 讨论 | 第61-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4 基于有限元法和双足步行模型的人体-结构相互作用 | 第64-86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人体-结构相互作用系统 | 第64-75页 |
4.2.1 移动单元的系统矩阵 | 第64-72页 |
4.2.2 人体-结构相互作用系统的运动方程 | 第72-73页 |
4.2.3 系统总体质量矩阵M和总体刚度矩阵K | 第73-74页 |
4.2.4 系统总体阻尼矩阵C | 第74-75页 |
4.3 反馈机制 | 第75-76页 |
4.4 人体-结构相互作用系统的动力响应分析步骤 | 第76-77页 |
4.5 数值模拟 | 第77-81页 |
4.5.1 算例1:刚度较大的楼板 | 第77-79页 |
4.5.2 算例2:柔度较大的楼板 | 第79-81页 |
4.6 试验研究 | 第81-8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5 考虑人体横向运动的三维双足步行模型 | 第86-106页 |
5.1 引言 | 第86-87页 |
5.2 人体的运动方程 | 第87-93页 |
5.2.1 当左腿为支撑腿 | 第88-91页 |
5.2.2 当右腿为支撑腿 | 第91-93页 |
5.3 反馈机制 | 第93-95页 |
5.3.1 前进方向上反馈机制 | 第93页 |
5.3.2 横向反馈机制 | 第93-95页 |
5.4 计算过程 | 第95-96页 |
5.5 数值模拟 | 第96-104页 |
5.5.1 水平地面上行走 | 第96-100页 |
5.5.2 与现有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 | 第100-101页 |
5.5.3 人腿刚度和冲击角对人体运动的影响 | 第101-104页 |
5.6 讨论 | 第10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6 基于三维双足步行模型的人体-结构相互作用 | 第106-136页 |
6.1 引言 | 第106页 |
6.2 人体-结构相互作用系统 | 第106-127页 |
6.2.1 移动单元的系统矩阵 | 第106-124页 |
6.2.2 人体-结构相互作用系统的运动方程 | 第124-125页 |
6.2.3 总体质量矩阵M和刚度矩阵K | 第125-126页 |
6.2.4 总体阻尼矩阵C | 第126-127页 |
6.3 反馈机制 | 第127-129页 |
6.3.1 前进方向的控制机制 | 第128页 |
6.3.2 横向控制机制 | 第128-129页 |
6.4 计算过程 | 第129页 |
6.5 数值模拟 | 第129-134页 |
6.5.1 算例1: 横向刚度较大的步行桥 | 第129-132页 |
6.5.2 算例2: 横向柔度较大的步行桥 | 第132-134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7 结论和展望 | 第136-138页 |
7.1 结论 | 第136-137页 |
7.2 展望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6页 |
作者简历 | 第146-15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