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数字通信系统与信道模型 | 第14-17页 |
1.3 纠错码理论发展回顾 | 第17-19页 |
1.4 LDPC 码理论发展回顾 | 第19-21页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贡献 | 第21-22页 |
1.6 论文结构安排及课题来源 | 第22-24页 |
第二章 LDPC 码的编译码基础理论 | 第24-57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LDPC 码的定义及 Tanner 图表示 | 第25-29页 |
2.2.1 LDPC 码的定义及描述 | 第25-26页 |
2.2.2 LDPC 码的 Tanner 图表示 | 第26-27页 |
2.2.3 LDPC 码的度序列分布函数 | 第27-28页 |
2.2.4 Tanner 图的循环、围长和性能的关系 | 第28-29页 |
2.3 LDPC 码的校验矩阵构造 | 第29-35页 |
2.3.1 校验矩阵的随机构造 | 第29-33页 |
2.3.2 校验矩阵的结构化构造 | 第33-35页 |
2.4 LDPC 码的译码算法 | 第35-55页 |
2.4.1 加权位翻转译码算法 | 第36-44页 |
2.4.2 置信传播译码算法 | 第44-5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LDPC 码的环数快速检测算法 | 第57-77页 |
3.1 引言 | 第57页 |
3.2 现有的检测算法 | 第57-63页 |
3.2.1 环长为 4、6、8、10 的环形状 | 第57-60页 |
3.2.2 环分析检测算法介绍 | 第60-63页 |
3.3 环数的快速检测算法 | 第63-76页 |
3.3.1 算法介绍 | 第63-70页 |
3.3.2 计算复杂度对比 | 第70-74页 |
3.3.3 仿真结果验证 | 第74-7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章 三种改进的修正加权位翻转译码算法 | 第77-113页 |
4.1 引言 | 第77-78页 |
4.2 现有加权位翻转译码算法分析 | 第78-83页 |
4.3 组合修正加权位翻转译码算法 | 第83-92页 |
4.3.1 算法介绍 | 第83-87页 |
4.3.2 计算复杂度分析 | 第87-88页 |
4.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88-92页 |
4.4 混合修正加权位翻转译码算法 | 第92-103页 |
4.4.1 算法介绍 | 第92-97页 |
4.4.2 计算复杂度分析 | 第97-99页 |
4.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99-103页 |
4.5 可靠性修正加权位翻转译码算法 | 第103-112页 |
4.5.1 算法介绍 | 第103-107页 |
4.5.2 计算复杂度分析 | 第107-109页 |
4.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109-11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五章 三种改进的置信传播译码算法 | 第113-147页 |
5.1 引言 | 第113-114页 |
5.2 振荡梳洗置信传播译码算法 | 第114-125页 |
5.2.1 算法介绍 | 第114-121页 |
5.2.2 计算复杂度分析 | 第121-123页 |
5.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123-125页 |
5.3 Tchebyshev-Padé逼近置信传播译码算法 | 第125-135页 |
5.3.1 算法介绍 | 第126-132页 |
5.3.2 计算复杂度分析 | 第132-133页 |
5.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133-135页 |
5.4 有理函数逼近置信传播译码算法 | 第135-144页 |
5.4.1 算法介绍 | 第135-141页 |
5.4.2 计算复杂度分析 | 第141-142页 |
5.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142-144页 |
5.5 TPA-BP 与 RFA-BP 算法的比较 | 第144-14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5-147页 |
结论 | 第147-150页 |
研究总结 | 第147-149页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2-164页 |
致谢 | 第164-165页 |
附件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