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免疫学论文

HIV-1 MPER表位分支肽免疫原免疫原性及其衍生多肽促感染活性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HIV-1 MPER 表位分支肽免疫原的研究第16-62页
    第一节 背景知识第16-30页
        1.1 HIV 病毒简介第16-17页
        1.2 HIV 疫苗研究现状第17-20页
        1.3 HIV 广泛中和抗体第20-27页
        1.4 分支肽疫苗、豚鼠实验动物第27-28页
        1.5 立题依据及设计第28-30页
    第二节 四分支肽免疫原表位表征第30-36页
        一. 实验材料第30-31页
            1.1 Tricine SDS-PAGE 凝胶电泳第30-31页
        二. 实验方法第31-32页
            2.1 高效液相色谱(HPLC)第31页
            2.2 质谱(MS)第31页
            2.3 Tricine SDS-PAGE 电泳第31-32页
            2.4 吸附中和实验第32页
        三. 实验结果第32-36页
            3.1 确定多肽的纯度和分子量第32-34页
            3.2 分子水平验证多肽免疫原表位正确性第34-35页
            3.3 细胞水平上确认多肽免疫原表位正确性第35-36页
    第三节 MPER 表位多肽免疫原和免疫策略的探索第36-47页
        一. 实验材料第36-40页
            1.1 主要试剂第36-38页
            1.2 试剂配方第38页
            1.3 多肽第38-39页
            1.4 质粒、病毒及细胞系第39-40页
            1.5 实验动物第40页
        二. 实验方法第40-43页
            2.1 动物免疫第40页
            2.2 动物采血第40-41页
            2.3 ELISA 检测第41页
            2.4 HIV-1 假病毒包装第41页
            2.5 HIV-1 假病毒的滴度测定第41-42页
            2.6 HIV-1 假病毒中和实验第42-43页
            2.7 统计学处理方法第43页
        三. 实验结果第43-47页
            3.1 免疫原的选择第43-44页
            3.2 免疫佐剂的选择第44-45页
            3.3 免疫剂量的考察第45-47页
    第四节 四分支肽免疫原免疫原性表征第47-59页
        一. 实验材料第47页
            1.1 Protein A 纯化抗体柱的相关试剂第47页
            1.2 ADCC 相关试剂第47页
        二. 实验方法第47-50页
            2.1 抗体分型第47-48页
            2.2 抗体纯化第48页
            2.3 ADCC第48-49页
            2.4 线性表位多肽抑制四分支肽抗血清纯化 IgG 中和活性实验第49-50页
        三. 实验结果第50-59页
            3.1 四分支肽免疫原诱导抗血清的特异性结合活性第50-51页
            3.2 豚鼠单只血清中和实验结果第51-54页
            3.3 ADCC 活性第54-55页
            3.4 抗血清纯化后得到的 IgG 的免疫原性和中和活性第55-57页
            3.5 四分支肽免疫原诱导出的 HIV-1 中和抗体识别线性表位第57-58页
            3.6 数据统计第58-59页
    讨论第59-60页
    小结第60-62页
第二章 MPER 衍生多肽的促感染活性的研究第62-104页
    第一节 背景知识第62-68页
        1.1 逆转录病毒载体在基因治疗中的重要地位第62-63页
        1.2 人及 HIV 病毒来源的多肽对于 HIV 感染的促进作用第63-64页
        1.3 HIV 包膜蛋白和 MPER第64页
        1.4 淀粉样纤维及其促进病毒感染的研究第64-66页
        1.5 立体依据和设计第66-68页
    第二节 MPER 衍生肽促感染活性的发现和确认第68-93页
        一. 材料、试剂和仪器第68-70页
            1.1 多肽合成第68页
            1.2 细胞、病毒和单克隆抗体第68-69页
            1.3 主要试剂和材料第69页
            1.4 试剂配制第69-70页
            1.5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70页
        二. 实验方法第70-78页
            2.1 多肽配制第70页
            2.2 硫磺素 T (ThT) 结合实验第70-71页
            2.3 透射电镜 (TEM)第71页
            2.4 细胞杀伤实验(MTT)第71页
            2.5 病毒包装第71-73页
            2.6 HIV-1 感染实验第73-77页
            2.7 血凝实验第77-78页
        三. 实验结果第78-93页
            3.1 4E10-LP(P13)促感染活性的发现第78-79页
            3.2 以 P13 为基础的分子改造第79-80页
            3.3 P16 促感染作用的特征第80-89页
            3.4 P16 与常用促感染试剂的活性比较第89-90页
            3.5 P16 促感染活性并不局限于 HIV-1 包膜病毒第90-93页
    第三节 P16 促感染活性的机理研究第93-100页
        一. 实验材料第93-94页
            1.1 多肽第93页
            1.2 试剂配制第93-94页
        二. 实验方法第94-95页
            2.1 Zeta 电位测定第94页
            2.2 不同磷酸盐缓冲液条件下 P16 促感染情况考察实验第94页
            2.3 阴离子多聚物肝素抑制 P16 介导的 HIV-1 感染增强作用实验第94-95页
        三. 实验结果第95-100页
            3.1 正电氨基酸对于 P16 促感染活性的影响第95-98页
            3.2 芳香性氨基酸 Trp 对于 P16 促感染活性的影响第98-100页
    讨论第100-102页
    小结第102-104页
结论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23页
作者简历第123-124页
致谢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预测的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纳米结构在石墨烯/Ru(0001)表面的组装以及石墨烯纳米结构的生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