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9-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0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我国能源现状 | 第10-11页 |
1.1.2 我国 NO_x排放现状及危害 | 第11页 |
1.2 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及减排技术 | 第11-15页 |
1.2.1 燃煤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 | 第11-12页 |
1.2.2 主要的氮氧化物减排技术 | 第12-13页 |
1.2.3 多种污染物联合脱除技术 | 第13-15页 |
1.3 NO 选择性催化氧化技术 | 第15-19页 |
1.3.1 NO 催化氧化的应用背景 | 第15-16页 |
1.3.2 NO 催化氧化反应的催化剂 | 第16-17页 |
1.3.3 Mn/TiO_2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实验系统和实验方法介绍 | 第20-28页 |
2.1 试验系统介绍 | 第20-24页 |
2.1.1 配气系统 | 第20-21页 |
2.1.2 固定床反应器 | 第21-22页 |
2.1.3 烟气分析系统 | 第22-23页 |
2.1.4 实验过程 | 第23-24页 |
2.1.5 实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 第24页 |
2.2 催化剂制备 | 第24-26页 |
2.2.1 常用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24-25页 |
2.2.2 浸渍法制备催化剂 | 第25页 |
2.2.3 溶胶凝胶法制备催化剂 | 第25-26页 |
2.3 催化剂表征 | 第26-28页 |
第3章 TiO_2晶相对 Mn/TiO_2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 第28-42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TiO_2晶相对 Mn/TiO_2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28-30页 |
3.3 TiO_2晶相影响 Mn/_催化剂活性的作用机理 | 第30-40页 |
3.3.1 载体和催化剂的物理性质 | 第30-35页 |
3.3.2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35页 |
3.3.3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35-38页 |
3.3.4 H_2程序升温还原 | 第38-39页 |
3.3.5 O_2程序升温脱附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制备过程及反应条件对 Mn/TiO_2(P)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42-64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Mn 质量分数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 MnO_x前驱体的影响 | 第43-49页 |
4.3.1 催化剂活性测试 | 第44-45页 |
4.3.2 载体和催化剂的物理性质 | 第45-46页 |
4.3.3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46-47页 |
4.3.4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47-48页 |
4.3.5 H_2程序升温还原 | 第48-49页 |
4.4 催化剂煅烧温度的影响 | 第49-56页 |
4.4.1 催化剂活性测试 | 第49-50页 |
4.4.2 载体和催化剂的物理性质 | 第50-51页 |
4.4.3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51-52页 |
4.4.4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52-54页 |
4.4.5 H_2程序升温还原 | 第54页 |
4.4.6 O_2程序升温脱附 | 第54-56页 |
4.5 制备方法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56-59页 |
4.5.1 MnO_x前驱体的选择 | 第56-57页 |
4.5.2 Mn 质量分数的影响 | 第57页 |
4.5.3 煅烧温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4.5.4 浸渍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催化剂的活性对比 | 第58-59页 |
4.6 反应条件对 Mn/TiO_2(P)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59-62页 |
4.6.1 反应空速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4.6.2 O_2浓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4.6.3 NO 浓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5章 总结 | 第64-66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64-65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