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绪论 | 第11-16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15页 |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5-16页 |
2.我国银行监管概述 | 第16-31页 |
·我国银行监管的内涵 | 第16-20页 |
·银行监管的界定 | 第16-17页 |
·我国银行监管的主体及其职责 | 第17页 |
·我国银行监管的主要环节 | 第17-18页 |
·我国银行监管的方式 | 第18-20页 |
·我国银行监管的框架 | 第20-31页 |
·市场准入监管 | 第20-21页 |
·审慎监管规则 | 第21-27页 |
·持续监管要求 | 第27-30页 |
·市场退出监管 | 第30-31页 |
3.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引入 | 第31-37页 |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概述 | 第31-32页 |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内涵 | 第31页 |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框架 | 第31-32页 |
·银行监管的成本与收益 | 第32-37页 |
·银行监管的成本 | 第33-34页 |
·银行监管的收益 | 第34-35页 |
·银行监管成本—收益的衡量方法 | 第35-37页 |
4.我国银行监管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37-58页 |
·我国银行监管成本—收益分析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 第37-44页 |
·我国银行监管成本—收益博弈模型的初步设计 | 第37-40页 |
·我国银行监管成本—收益博弈均衡的求解与分析 | 第40-44页 |
·我国银行监管成本—收益的定性分析 | 第44-48页 |
·我国银行监管成本的定性分析 | 第45-46页 |
·我国银行监管收益的定性分析 | 第46-48页 |
·我国银行监管成本—收益模式的现状分析 | 第48-58页 |
·市场准入的高成本 | 第49-52页 |
·风险监管的高成本低收益 | 第52-57页 |
·市场退出的高道德风险成本 | 第57-58页 |
5.我国银行监管成本—收益模式的成因分析 | 第58-68页 |
·监管理念偏差引致高成本 | 第58-60页 |
·重市场准入轻持续监管 | 第58-59页 |
·重合规监管轻风险监管 | 第59页 |
·重规则导向监管轻原则导向监管 | 第59-60页 |
·监管方式和监管技术落后产生高成本 | 第60-62页 |
·过度依赖现场检查 | 第60-61页 |
·非现场监管系统不完善 | 第61-62页 |
·缺乏市场力量带来高成本低收益 | 第62-66页 |
·银行自我约束弱增加了监管难度 | 第62-63页 |
·缺乏市场约束降低了监管效果 | 第63-65页 |
·缺失对监管当局的外部监管 | 第65-66页 |
·隐性安全网引发高道德风险成本 | 第66-68页 |
·公共安全网与银行监管 | 第66页 |
·我国银行退出的隐性安全网 | 第66-68页 |
6.优化我国银行监管的路径选择 | 第68-87页 |
·转变监管理念——由规则导向监管向原则导向监管的演进 | 第68-74页 |
·规则导向监管与原则导向监管 | 第68-69页 |
·原则导向监管的优势 | 第69-71页 |
·提高原则导向监管有效性的建议 | 第71-74页 |
·改进监管方式 | 第74-76页 |
·提高现场检查有效性 | 第74-75页 |
·促进非现场监管系统升级改造 | 第75-76页 |
·强化市场力量 | 第76-82页 |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第76-78页 |
·尝试建立监管外部问责制 | 第78-82页 |
·建立市场退出新机制 | 第82-87页 |
·建立有效市场退出机制的必要性 | 第82-83页 |
·构建我国银行市场退出新机制——预先承诺制的引入 | 第83-87页 |
后记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