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1.2.1 国内农村养老保障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2.2 国外农村养老保障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4-16页 |
| 1.4.1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页 |
| 1.4.2 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14-16页 |
| 2 农村养老保障的相关理论 | 第16-20页 |
| 2.1 农村养老保障的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 2.1.1 农村养老保障的涵义 | 第16页 |
| 2.1.2 新农保 | 第16-17页 |
| 2.2 农村养老保障的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 2.2.1 模式理论 | 第17-18页 |
| 2.2.2 支柱理论 | 第18页 |
| 2.2.3 中国社会保障理论 | 第18-20页 |
| 3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0-32页 |
| 3.1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 3.1.1 集体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阶段(1949-1977年) | 第20页 |
| 3.1.2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逐步建立阶段(1978-至今) | 第20-21页 |
| 3.2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发展的现状 | 第21-23页 |
| 3.2.1 当前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基本模式 | 第21-22页 |
| 3.2.2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压力 | 第22-23页 |
| 3.3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3-27页 |
| 3.3.1 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 3.3.2 原因分析 | 第26-27页 |
| 3.4 以吉林省为例的具体分析 | 第27-32页 |
| 3.4.1 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及问题 | 第27-29页 |
| 3.4.2 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9-32页 |
| 4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思路 | 第32-42页 |
| 4.1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改革方向和发展目标 | 第32-34页 |
| 4.1.1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改革方向 | 第32页 |
| 4.1.2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目标 | 第32-34页 |
| 4.2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原则 | 第34-37页 |
| 4.2.1 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原则 | 第34-35页 |
| 4.2.2 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 第35-36页 |
| 4.2.3 补偿贡献原则 | 第36-37页 |
| 4.2.4 坚持稳定持续性原则 | 第37页 |
| 4.3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思路 | 第37-42页 |
| 4.3.1 推行强制储蓄积累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第37页 |
| 4.3.2 确定个人、集体和政府相结合的缴费方式 | 第37-38页 |
| 4.3.3 实行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一管理 | 第38页 |
| 4.3.4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第38页 |
| 4.3.5 保障农村居民对土地的使用权 | 第38-39页 |
| 4.3.6 发展多元的养老服务 | 第39-42页 |
| 5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措施 | 第42-50页 |
| 5.1 提高对农村养老保障的认识 | 第42页 |
| 5.2 完善农村养老保障长效机制 | 第42-45页 |
| 5.3 改善农村养老保障融资机制 | 第45-46页 |
| 5.4 提高农村养老保障统筹能力 | 第46-47页 |
| 5.5 增强农村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 第47页 |
| 5.6 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的监督力度 | 第47-48页 |
| 5.7 规范养老保险运作 | 第48-50页 |
| 结论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