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企业与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合作关系研究
|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1-12页 |
| 1 绪论 | 第12-18页 |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1.4 创新点和难点 | 第17-18页 |
| 2 社会企业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8-33页 |
| 2.1 社会企业的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 2.2.1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论 | 第21页 |
| 2.2.2 社会资本理论 | 第21-22页 |
| 2.2.3 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 2.3 国内外关于社会企业的研究 | 第23-33页 |
| 2.3.1 国际文献综述 | 第23-29页 |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9-33页 |
| 3 社会企业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功能 | 第33-40页 |
| 3.1 社会企业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 第33-37页 |
| 3.1.1 社会福利企业 | 第34-35页 |
| 3.1.2 社区服务中心 | 第35-36页 |
| 3.1.3 合作社 | 第36页 |
| 3.1.4 民办非企业单位 | 第36-37页 |
| 3.2 发展社会企业:改善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 | 第37-39页 |
| 3.2.1 有助于提高公共物品供给的合理性 | 第37-38页 |
| 3.2.2 有助于第三部门摆脱“志愿失灵” | 第38页 |
| 3.2.3 有助于培育社会责任 | 第38-39页 |
| 3.3 社会企业与政府合作:一种新的实践 | 第39-40页 |
| 4 社会企业与政府合作案例的实证研究 | 第40-48页 |
| 4.1 杭州在水一方养老集团 | 第40-42页 |
| 4.1.1 合作背景 | 第40-41页 |
| 4.1.2 发展脉络 | 第41-42页 |
| 4.1.3 合作内容 | 第42页 |
| 4.2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 | 第42-44页 |
| 4.2.1 合作背景 | 第42-43页 |
| 4.2.2 发展脉络 | 第43-44页 |
| 4.2.3 合作内容 | 第44页 |
| 4.3 上海阳光社工中心 | 第44-46页 |
| 4.3.1 合作背景 | 第44-45页 |
| 4.3.2 发展脉络 | 第45-46页 |
| 4.3.3 合作关系 | 第46页 |
| 4.4 小结 | 第46-48页 |
| 5 社会企业与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合作模式分析 | 第48-54页 |
| 5.1 社会企业与政府合作的动力机制 | 第48-50页 |
| 5.1.1 政府的合作动机 | 第48页 |
| 5.1.2 社会企业的合作动机 | 第48-50页 |
| 5.2 合作模式分析 | 第50-54页 |
| 5.2.1 协同式合作 | 第50-51页 |
| 5.2.2 独立式合作 | 第51-52页 |
| 5.2.3 嵌入式合作 | 第52-54页 |
| 6 构建社会企业与政府良性合作关系的策略选择 | 第54-59页 |
| 6.1 国内外社会企业的发展经验 | 第54-56页 |
| 6.1.1 英国 | 第54页 |
| 6.1.2 美国 | 第54-55页 |
| 6.1.3 香港 | 第55-56页 |
| 6.2 政府与社会企业可能的策略选择 | 第56-59页 |
| 6.2.1 政府层面 | 第56-57页 |
| 6.2.2 社会企业层面 | 第57-58页 |
| 6.2.3 社会层面 | 第58-59页 |
| 7 总结与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