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各国对外贸易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论文--地方对外贸易论文

山东省对外贸易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0 绪论第14-25页
    0.1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第14-15页
    0.2 研究意义第15-17页
        0.2.1 理论意义第15-16页
        0.2.2 实际应用价值第16-17页
    0.3 文献综述第17-21页
        0.3.1 对外贸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综述第17-19页
        0.3.2 预警机制研究综述第19-21页
    0.4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1-22页
    0.5 研究技术路线第22-23页
    0.6 研究方法和创新第23-24页
    0.7 本章小结第24-25页
1 生态安全预警基础理论第25-33页
    1.1 生态安全基本理论第25-27页
    1.2 国际贸易与生态环境冲突的理论依据第27-29页
        1.2.1 贸易环境效应论第27-28页
        1.2.2 贸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第28页
        1.2.3 环境的外部性理论第28-29页
    1.3 预警理论第29-32页
        1.3.1 预警的定义第29页
        1.3.2 预警理论与预警方法第29-32页
    1.4 可拓物元理论第32页
    1.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2 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第33-43页
    2.1 山东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第33-38页
        2.1.1 山东省进出口贸易值现状分析第33-34页
        2.1.2 山东省主要市区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第34-35页
        2.1.3 山东省对外贸易地域格局现状分析第35-37页
        2.1.4 山东省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第37-38页
    2.2 山东省能源环境状况分析第38-40页
        2.2.1 山东省能供需源状况分析第38页
        2.2.2 山东省资源能耗情况第38-40页
    2.3 山东省生态环境状况分析第40-42页
        2.3.1 山东省历年工业三废排放情况第40-41页
        2.3.2 对外贸易发展与工业三废排放的关系第41-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3 山东省对外贸易生态环境预警模型指标体系的建立第43-54页
    3.1 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第43-44页
    3.2 预警系统样本的选择及指标体系的选取第44-47页
        3.2.1 数据来源及其处理第44页
        3.2.2 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第44-47页
    3.3 预警区间的设置以及指标权重确定第47-50页
        3.3.1 预警区间的设置第47-48页
        3.3.2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8-49页
        3.3.3 预警信号的设置第49-50页
    3.4 预警方法的选择第50-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4页
4 山东省对外贸易生态环境预警体系实证分析第54-63页
    4.1 警区间划分标准以及权重的确定第54-56页
        4.1.1 警区间划分标准第54-55页
        4.1.2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55-56页
    4.2 样本数据的选取第56-57页
    4.3 山东省对外贸易具体指标生态安度的判定第57-60页
        4.3.1 山东省对外贸易预警指标体系各个指标生态安全度的判定第57-58页
        4.3.2 山东省各个指标生态安全度的判定结果分析第58-59页
        4.3.3 山东省对外贸易具体指标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第59-60页
    4.4 山东省对外贸易生态安全度的判定第60-61页
        4.4.1 山东省对外贸易一级指标层生态安全度的判定第60-61页
        4.4.2 山东省对外贸易总指标层生态安全度的判定第61页
    4.5 本章小结第61-63页
5 山东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第63-71页
    5.1 建立生态环境安全预警机制第63-64页
        5.1.1 对外贸易生态环境预警的意义第63页
        5.1.2 构建生态环境预警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第63-64页
    5.2 适应贸易全球化发展趋势,转变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第64-66页
        5.2.1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调整出口补贴结构第64-65页
        5.2.2 构建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第65页
        5.2.3 建立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第65-66页
    5.3 完善环境法律法规、推动高新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第66-68页
        5.3.1 完善环境法律法规,推进环境标准制度建设第66-67页
        5.3.2 引导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新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第67-68页
    5.4 运用环境经济政策促进贸易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第68-71页
        5.4.1 税收政策第68页
        5.4.2 金融政策第68-69页
        5.4.3 排污收费政策第69页
        5.4.4 环境经济政策的生态环境补偿费政策第69-70页
        5.4.5 环境经济政策的排污许可证政策第70-71页
6 结论和本文研究的不足第71-72页
    6.1 结论第71页
    6.2 不足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致谢第76-77页
个人简历第77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东海大气气溶胶中有机胺的组成、来源及粒径分布研究
下一篇:聚乙二醇废水处理厂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