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2 高速公路民营化相关概述 | 第13-23页 |
2.1 高速公路 | 第13-14页 |
2.1.1 高速公路的概念 | 第13页 |
2.1.2 高速公路的属性 | 第13-14页 |
2.2 民营化 | 第14-16页 |
2.2.1 民营化理解 | 第14-15页 |
2.2.2 民营化的实现模式 | 第15-16页 |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6-18页 |
2.3.1 利益相关者的理解 | 第16-17页 |
2.3.2 高速公路民营化利益相关者 | 第17-18页 |
2.4 利益冲突 | 第18-20页 |
2.4.1 利益冲突的解读 | 第18页 |
2.4.2 利益冲突特征 | 第18-19页 |
2.4.3 利益冲突行为取向 | 第19页 |
2.4.4 化解利益冲突原则 | 第19-20页 |
2.5 我国高速公路民营化发展概况 | 第20-23页 |
2.5.1 我国高速公路民营化的政策基础 | 第20-22页 |
2.5.2 我国高速公路民营化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3 高速公路民营化利益主体及利益冲突表现 | 第23-31页 |
3.1 高速公路民营化利益主体 | 第23-25页 |
3.1.1 地方政府 | 第23-24页 |
3.1.2 民营企业 | 第24-25页 |
3.1.3 社会公众 | 第25页 |
3.2 政府与民营企业的利益冲突 | 第25-28页 |
3.2.1 政府与民营企业在目标上的冲突 | 第25-26页 |
3.2.2 政府与民营企业在决策上的利益冲突 | 第26-27页 |
3.2.3 政府与民营企业在行为上的利益冲突 | 第27-28页 |
3.3 社会公众与民营企业的利益冲突 | 第28-29页 |
3.3.1 社会公众与民营企业在公平性提供上的利益冲突 | 第28-29页 |
3.3.2 社会公众与民营企业在服务价格上的利益冲突 | 第29页 |
3.4 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冲突 | 第29-31页 |
3.4.1 政府对高速公路供给与社会需求产生的冲突 | 第30页 |
3.4.2 政府监管缺失酿成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冲突 | 第30-31页 |
4 高速公路民营化过程中利益冲突的原因分析 | 第31-37页 |
4.1 法律法规体制不完善 | 第31-32页 |
4.2 政府管理的缺乏信用 | 第32-33页 |
4.3 政府传统监管方式与民营化运作体制相矛盾 | 第33-34页 |
4.4 政府在民营化中扮演角色错误 | 第34-35页 |
4.5 民营企业权益缺乏有效保障 | 第35-37页 |
5 化解高速公路民营化过程中利益冲突的对策 | 第37-45页 |
5.1 完善政策法规建设 | 第37-38页 |
5.1.1 完善目前法律法规体系 | 第37页 |
5.1.2 完善法律法规内容 | 第37-38页 |
5.2 构建政府信用管理体系 | 第38-39页 |
5.2.1 政府树立信用观念 | 第38-39页 |
5.2.2 增强全民信用意识 | 第39页 |
5.2.3 推动信用法规建设 | 第39页 |
5.2.4 发展信用中介服务业 | 第39页 |
5.3 构建适应民营化发展的政府监管机制 | 第39-41页 |
5.3.1 完善政府监管内容 | 第40页 |
5.3.2 构建公平有效的监管系统 | 第40页 |
5.3.3 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 第40-41页 |
5.4 政府切实履行职责扮演合适角色 | 第41-42页 |
5.4.1 明确政府对社会公众的职责 | 第41-42页 |
5.4.2 明确政府对民营企业监管职责 | 第42页 |
5.5 建立有效协调各方利益机制 | 第42-45页 |
5.5.1 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 | 第43页 |
5.5.2 建立畅通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 第43页 |
5.5.3 通过价格机制统筹各方利益 | 第43-44页 |
5.5.4 建立健全正当利益补偿机制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件1: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以BOT方式吸收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 | 第50-51页 |
附件2:公路经营权有偿转让管理办法 | 第51-54页 |